安小华:20年捐资助学感动世人
作者: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8-13    


  朴素的衣着,和蔼的笑容,随时挎着一个过时的黑皮包,穿梭在绵竹城乡需要绿化的一个个地方……他叫安小华,一位即将退休的林业局职工。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人,20年来,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从1991年开始,他就开始资助我市部分贫困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上学,20余年从未间断,让被资助学生及其家长亲友感念不已,也让成千上万的知情者对他这种捐资助学的义举赞叹不已。
  安小华说,资助贫困学生纯粹是源于一次偶然。1990年的一天,安小华在遵道教书的舅母无意间谈到其班上一名优秀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即将面临辍学的事。安小华听了后,当即买了东西前往该贫困学生家中,学生家里的贫困状况让他揪心,他决定出钱帮助这个孩子完成学业。受助学生在接受安小华帮助后,努力学习,不久后考上了绵竹中学,并写信告诉他家里经济情况已经好转,以后不再需要安小华帮他交学费了。这样一次偶然事件,让安小华想到了更多这样的贫困孩子,只要给他们一点点帮助,他们就不会因家庭困难而失去学习成才的机会。从此,安小华踏上了马拉松式的长期助学活动。
  最初几年,安小华主要资助对象是我市一些偏远镇乡家庭困难的小学生、初中生。后来,随着国家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主要捐助的学生转变为家庭贫困的高中生。每年被资助学生主要由绵竹中学、(绵竹)城北中学等教师提供困难学生名单,然后安小华确定最需要资助的6名学生作为资助对象,每年坚持为这些困难学生代缴学费,对特别困难的他还会给予伙食补助。
  安小华说,有些学生家里实在困难,其中有个学生母亲去世早,父亲是个残疾人。为了帮助他,他每个月给该学生提供伙食费帮助,学校也让其去学校帮厨。说起这些苦孩子,安小华叹息不已。最开始他对学生们提供每月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的帮助,最近十多年来每人每年固定为2000元,六个学生一年1.2万元,直到学生考上大学为止。每年夏天,安小华所资助的一些学生总会拿着录取通知书喜滋滋地来向他报喜,他会再给他们每个人1000元路费,并鼓励他们从此以后要学会自立自强。他说,你们已经是是大人了,以后要想办法自己解决困难,但是如果家里实在困难,他仍愿意继续在他们大学期间给予学费支持。其中,他为一位特困大学生连续缴纳了四年学费共计1.6万元,免除了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让学生有较好的营养以保证紧张学习的需要,同时他还给予一些困难学生购买电脑、棉衣等物品。除了固定资助的一些学生,有些困难学生遇事也会因安小华助学多年的名声找到他寻求帮助,对于这些,安小华总是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有一次,一名女孩子因走投无路来向安小华借了几百元钱,后来其家里卖了猪便前来还钱。安小华说别还了,这些钱就给你买衣服吧,女孩子应该穿漂亮点。女孩子听了他的话,当场就哭出声来。
  提起被资助的学生们,安小华如数家珍,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在他资助的学生中,有一人考上了清华大学,一人考上中国人民大学,还有多人考上了中山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大学。很多被资助学生在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纷纷在节假日回到绵竹看望他、感谢他。其中一位女孩,当年因为家里贫困退学回家,是安小华让她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后来她发奋图强,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现在已经是在读博士生了,每逢节日期间她都会发短信问候安小华,感激他的帮助。看到这些有了出息的学生们,安小华十分有成就感。
  在安小华资助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从不与他联系,甚至连信也没有写一封。对于他们,安小华十分理解。他说,这些学生们不是没有情义,他们是因为自卑才不愿来看我,我理解他们,我帮助他们从来不求回报,只要他们成才过得好我自己就心安了。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安小华也是靠工薪生活的,由于要资助困难学生,因此他对自己十分“吝啬”,生活艰苦朴素:不抽烟、不喝酒,衣着十分简朴,很多数时候购买新衣都是其妻子“强迫”他买的。但是他在资助困难学生方面又十分慷慨,二十年的不间断捐资助学,他至少捐助了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