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绵竹:科技之火点燃创新引擎
作者:申梨 牟文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3-02    

新时代,绵竹如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绵竹市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做强经济硬核的动力所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实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如今,科技创新的种子在绵竹遍地开花,结出硕果!

向创新要动力 走科学绿色发展之路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3月1日,走进四川发展龙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发龙蟒)研究院,科研人员紧盯取液器,认真地检测着试验样品的含量,为下一步研发实验做足准备。另一边,工作人员观测着各类数据,正运用抽漏器将成品进行定量分析。

“我们拥有一支由知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通过不断优化配方和工艺,已形成独有的技术开发体系。”川发龙蟒研发副总裁罗显明告诉记者,川发龙蟒技术中心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精细磷酸盐、绿色生态肥料、固废综合利用、新能源电池材料为研究方向,拥有四川省精细磷酸盐及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并与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拥有授权专利共计4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4项外观设计专利。

谈到企业未来发展,罗显明信心满满:“公司将继续以“节能减排、低碳循环、科技引领”为理念,以多资源循环技术为支撑,规划建设集矿山开发、新材料、绿色建材于一体的新型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型企业集团,力争成为在优势矿产资源及深加工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头部企业,树立行业循环经济的新典范。”

在绵竹,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向创新要生产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争相加入到科技型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中。2021年,绵竹市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3家,全市国省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8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1家,新认定市级众创空间1家,全市国省市级孵化服务载体达到6家。全市40余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多项,加快推进我市工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

以科技为引擎 培育壮大科技创新“生力军”

在绵竹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市上下凝神聚力,培育壮大了一批批科技创新“生力军”。“科技创新是发展引擎”早已成为各方发展共识。

制造业成为绵竹市科技创新“先锋”。2月28日上午,在西南电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中心,技术人员正在对直流电压发生器和交流电压发生器进行最后的测试。测试完工后,这个“大家伙”将远渡重洋,“落脚”德国海沃公司用于特高压实验。

作为西南电工的王牌产品,直流电压发生器和交流电压发生器的技术性能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全国90%特高压实验室的直流类产品均来自西南电工。目前,该企业销售形势良好,仅订单生产任务就已排到了年底。但在十几年前,西南电工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出路?西南电工选择了创新。每年,该企业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科研,把重点放在脉冲电容器、直流电容器等高压特种电容器的研究上,并成功打开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了全球两大高压实验设备制造商——瑞士哈佛莱及德国海沃公司、西门子公司的供应商,销售收入也从几百万元飙升至上亿元。“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力争生产出更高电压等级、更高电压容量的新产品,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该公司总工程师张健信心满怀。

不仅是西南电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正成为绵竹市工业企业的不二选择。《航空发动机薄壁复杂型面叶片高效加工工艺及检测技术研究》《新型产己酸菌剂的产业化及其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推广》等一批重点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正式落地,开启了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安费尔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高色牢度染色聚苯硫醚纤维的研发、六方钰成高性能陶瓷基板及元器件研发;超细粉碎与分级技术打破国外超精细研磨技术垄断,红肉猕猴桃育种材料创制国际领先,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绵竹市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打造出了一支支科技创新生力军:2021年,全市新增高企7家、科小21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11家、四川省瞪羚企业1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0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达到18家,全市专利授权858件,较去年增长50.26%。

优化营商环境 逐步释放创新发展潜力

科技创新工作如何让企业获得智能制造时代实实在在的“大礼包”,释放创新发展潜力?绵竹市委市政府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政策和服务双加持。

近日,市工信局总经济师冯齐章带着新鲜出炉的科技创新“十八条”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与各个企业负责人、科研人员座谈,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高端紧缺人才支撑等5个方面,详细解读18条硬措施,让企业家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科技创新十八条的政策红利对企业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我们企业会加快发展步伐,为绵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润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工程研究院主任刘超说,作为生物科技型企业,润格生物一直致力于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该公司正在着力打造综合型的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培养创新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

据市工信局总经济师冯齐章介绍,绵竹不仅营造创新生态,发挥财政、税收、金融引导作用,推动“四川省科技创新10条”“德阳市科技创新25条”“绵竹市科技创新18条”等政策落地落实,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还针对科技企业在不同成长发展阶段中的需求,精准制定了全生命周期扶持政策,从鼓励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减轻企业发展成本、促进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开展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经济示范企业等梯度培育,打造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全链条路径,真正让“绵竹制造”更具蓄力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新时代,标注了发展的新方位。展望未来,绵竹将继续聚焦特色优势,聚力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助力工业经济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