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绵竹出台支持科技创新18条“硬举措”
作者:申梨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2-11
近日,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科技创新十八条”),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高端紧缺人才支撑等5个方面,提出18条硬措施,形成全面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政策体系,支持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策加码 打通实验室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政策直击:对新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成果产业化平台,按照平台总投资的20%,给予单个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资金支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励并在绵竹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团队,按照相应标准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金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给予1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德阳市级科技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资金支持…… 据市工信局总经济师冯齐章介绍,科技创新18条坚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尽可能去掉撒“胡椒面”式的支持政策,针对创新平台能级不足的问题,加大了对国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注重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在绵竹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为深度融入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奠定基础。 安业+安身 向科技人才抛出“橄榄枝” 推进科技创新,核心是人才。《政策》还突出了以精准引才与系统育才并重,夯实我市科技人才的“精度”和“厚度”。 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企业或科研院所等单位全职新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的博士后和全日制博士、硕士,在单位自身发放安家补贴基础上,再按照1:1标准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40万元和20万元、10万元补助;对柔性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团队)的企业给予每年最高10万元的人才直补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在落户、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冯齐章介绍,人才,既要引得进、用得好,更要留得住,我市将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统筹实施绵竹“英才计划”等人才工程,按照“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用活用好柔性引进人才政策,引进培育一批科技高端人才、青年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并通过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要素集成和组织的主体作用,造就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创新型企业家。 补贴+奖励 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企业是关键。在企业培育方面,政策条条真金白银! “科技创新18条”中,对“5G+工业互联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揭榜挂帅”,给予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资金支持;对研发投入不低于100万元的企业,采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给予相应补助;对新认定的独角兽企业,给予300万元资金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30万资金支持;对当年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达到20%的企业给予10万元资金支持…… “我市目前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到‘十四五’末,预计我市将达到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0家,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新经济示范企业等达到10家,形成高端引领、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生态圈。”冯齐章介绍,新出台的科技创新18条更具有指向性,尤其是针对科技企业在不同成长发展阶段中的需求,精准制定了全生命周期扶持政策,从鼓励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减轻企业发展成本、促进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开展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经济示范企业等梯度培育,深度挖掘潜力企业,打造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全链条路径。 另外,为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创新18条”支持企业用好“天府科创贷”、“德阳科创贷”、“绵竹人才银行”授信资金和“德阳天使人才基金”等,缓解中小企业在融资难、融资贵和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融资难题,促进大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