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雪域高原走来的“夫妻兵”:将“为兵服务”融进血脉
作者:刘菲 尹翔 文/图 责编 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1-20    

走进位于仟坤步行街的王薇工作室,洁白的墙面和原木色地板,简洁雅致中透着简单、干净和干练。阳光透过落地玻璃洒进舞蹈室,穿着黑色芭蕾裙的王薇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如舞动的精灵正采撷阳光的温暖。

王薇与丈夫文棚相识于西藏军区文工团。近20年的军旅生涯,这对“夫妻兵”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原,用艺术为驻守哨所的军人送去温暖,“为兵服务”四个字早已融进血脉。如今,退役回到绵竹后,王薇、文棚夫妻拿出积蓄开设工作室,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文化事业,也为现役军人家属和退役军人搭建了交流、学习的港湾。

雪域高原上的“夫妻兵”

文棚身上有着军人特有的干练和沉稳内敛,不管是坐或是站,脊梁总是挺得笔直。回忆近20年的军旅生涯,一向内敛的他嘴角带笑,打开了话匣子。

文棚从小立志参军报国,1999年进入了西藏军区文工团。美术专业毕业的他在部队主要负责舞美工作。2003年,笑起来眼睛弯弯如月牙的王薇穿上军装,成为了他的战友。

活泼、做事麻利、非常要强,文棚眼中的王薇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刚进部队时,王薇常常会在头上紧紧绑上布条,减轻因高反带来的头痛,咬牙坚持训练和排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特别的“绷带女孩”悄悄走进了文棚的心房。携手同行,一份爱意在迷彩斑斓中慢慢流淌。

文工团主要工作就是“为兵服务”。夫妻俩常常携手迈过“生命线”,在茫茫雪海中艰难前行,为驻守哨所的官兵送去温暖和祝福。“很多哨所都没有路,需要背着行囊步行几个小时。”经常凌晨5点多出发,中午2点左右才能到达目的地。

“驻守哨所,几乎与世隔绝,文艺慰问是他们不多的精神文化生活。”文棚说,官兵们对文工团的到来总是特别期待,总是早早清扫出空地,远远在路口等待。一次因为意外堵车,原定行程被耽误,深夜11点左右,远光灯照亮的兵站大门前,一排排久久等待的“橄榄绿”已经裹上了厚厚的白雪。“那时候特别感动,也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用自己热爱的艺术去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送去关心和祝福,得到他们的认可,真的特别有意义。”也正是那一份期待和认可,一直激励着文棚、王薇克服所有艰难困阻,活跃在雪域高原的每一个哨所。

军旅生涯中,王薇曾先后3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3次获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获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等多项殊荣,也曾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出访印度、尼泊尔。文棚曾参与第四届上合组织军乐节,第7-10届全军文艺汇演,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0周年、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等活动舞美设计,获全国金奖4次,全军金奖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

家乡温暖的“橄榄绿驿站”

退役回到家乡,王薇和文棚选择自主创业,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文艺事业。在工作室选址、装修时,两人有意开辟“茶间”,为所有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搭建交流的空间。

“一开始没想太多,就是想和战友们多聚聚。”王薇说,最珍贵的年华都在部队度过,对“橄榄绿”的情怀早已融入了血脉。退役回到家乡,也总是希望能有机会多与战友们聚聚,一起回忆军旅时光,分享生活的喜悦。在与战友们相聚时,细心的王薇发现,很多现役军人无法时常陪伴在妻子孩子身边,淡淡的牵挂时常爬上眉梢,退役军人响应号召干事创业,也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他们对家人总是有着些许愧疚。

“我们俩感受最深的是,军人的孩子好些年见不到父母太正常了。”王薇与丈夫合计,正好可以利用工作室现有资源照顾战友们的子女。于是,他们再添置了一批桌椅、书籍,并通过朋友呼朋引伴,召唤军人子女到工作室接受免费艺术培训,看书学习,一起度过快乐的课余生活。

“一开始是周末来免费学习舞蹈和绘画,现在有空就会来这里做作业、看书,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曾静的丈夫退役后忙于事业,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多数时间独自陪伴孩子的曾静总是觉得力不从心。自从来到王薇工作室后,孩子对舞蹈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识了很多小伙伴,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今每每与丈夫说起孩子的学习生活,曾静总是对王薇、文棚两人赞不绝口,丈夫也对孩子放心不少。

“我们希望有更多军人的孩子来到这里,通过我们的陪伴,解决战友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干事创业。”半年来,先后有55名战友子女来到工作室接受免费艺术培训。在王薇和文棚心中,能为战友解忧是一种荣耀,是对军人这个职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对幸福的坚守和对心中那份热爱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