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本刊记者 李周     来源:     日期:2012-08-07    

  军人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
  ——建军85周年献给用大爱谱写青春赞歌的人

  ◆消防铁军写忠诚
    抗洪抢险他们冲在最前线,灭火救援他们是急先锋,他们用一腔热血书写了对祖国人民的忠诚,在“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带您走进绵竹市消防大队,去了解我们新时期那群“最可爱的人”。
    这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上午8点半,绵竹市消防中队的战士们又准时集合开始了一天的紧张训练。
    每天战士们都要进行跑步、俯卧撑、单杠双杠和100米负重跑等30余项体能和业务技能训练,每一天每一个动作,反反复复,在旁人看来或许这样的生活辛苦而枯燥,但是在消防官兵的心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练习都充满了意义,这些是他们增强体质,熟练技能的必修课,更是他们服务好人民完成各项艰难任务的基本功。
    “我们基本上做的是抢险救援和做一些为人民服务的事情,处置急难险重的任务,所以我们消防兵必须每天坚持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抢险救援基本功的专业性训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练好基本功,更好地服务人民,更好地在灾难事故现场尽快处置,达到首战有我,有我必胜。”
    消防官兵的职责是灭火和抢险救援,他们的使命是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近年来绵竹市消防大队以服务灾后重建为契机,以构建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为动力,以“五大”活动为抓手,努力打造了一支一流的消防队伍,消防官兵们时刻在执勤,时时在待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长期以来,消防官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为民服务活动。从灭火救援到为居民爬楼进屋取钥匙等琐事,只要群众拨打一个电话,消防大队官兵都会全心全意前往解忧。
    “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我们视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为己任,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父母,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去现场。”
  “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对于消防铁军来说,消防工作已经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起,他们就肩负着忠于党,忠于人民,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从“5·12”特大地震到“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消防官兵,危难时刻他们永远冲锋在最前线,因为他们知道老百姓需要他们。这是一群年轻的战士,在父母的眼中他们只是一群孩子,但是在广大老百姓眼中他们却是生命的守护者。
    2011年绵竹市消防大队官兵共参与抢险救援46起,为民服务164起,出动车辆154台次,出动警力783余人次,抢救被困人员17人,疏散被困人员109人,抢救财产价值48万余元;开展消防监督检查2561次,督促整改火灾隐患2603处;检查消防产品使用单位17个,消除消防产品类火灾隐患17处,办理行政许可159个……,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蒋志德:退伍军人带领群众致富
    “抽不抽烟没有什么,有病就得医,止痛药一天吃两颗……”日前,新市镇鲁安村支部书记蒋志德又来到村民廖大爷的家里,自从年前得知廖大爷得病后,蒋志德就隔三差五的来看望他,问问病情,了解廖大爷一家最近的生活情况。在鲁安村,只要一提起他们的书记蒋志德都无不感到佩服和感激。在从事村支部书记的20年时间里,蒋志德一直谨记军人的光荣使命,处处带头干,让村里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提起自己的军旅生涯,蒋志德充满了感激,他说,部队的锻炼让他终生受益。
    部队就是一个大熔炉。给我一种最大的感觉就是锻炼人,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在部队几年之间,由于部队领导对自己的教育,使自己在大熔炉中得到了锻炼,使自己能够吃苦,做事情有一定的毅力和目的。
    退伍回家,蒋志德看到周围的群众生活困难,增收致富又没有门路,心里也是十分的着急。
    “回来后,我意识到要发挥在部队学到的东西,要进一步体现人生的价值,所有回来首先找到我们部队的领导一起合计,在外地承包有线电视的安装工程。第一次带了5位同志,经过一个月过后,然后发展到十几个人,最后发展到七十多个人,把村民带出去,让他们增加收入,带动本村老百姓的收入。”蒋志德说道。现如今,鲁安村常年在外安装有线电视的务工人数达到300余人,年收入达千余万元。1993年,蒋志德担任了鲁安村的党支部书记,这也让他感觉的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
    “担任村上的支部书记,担子就更重了,有2000多亩地,3000多个。根据村民的人均纯收入来讲比较低下。所有我就分析我们的老百姓究竟在想什么,想一级组织给他们做什么。经过了解,做出一个决定,尽快的将我们的村道实施硬化。”说道这些,蒋志德十分惆怅,鲁安村村道的建成标志着绵竹启动大规模村道建设的序幕。路好走了,可蒋志德却开心不起来。
    办养殖场,没有技术,蒋志德也感觉到了心里没底。但是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为了克服群众“怕”的思想,他在2007年东拼西凑拿了20余万元,修建了一个年出栏1000余头的生猪养殖场。同时边干边学,掌握了全部生猪养殖技术,为了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他以自己的养殖场为基础,成立了绵竹绿通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而如今,从现在的运作情况来看,带动了村上很多老百姓,村上上规模的养猪场已经达到了14家,蛋鸡养殖场发展到三家,村上的干部负责准确的传递信息,在销售上提供准确的信息,联系商家。
    蒋志德告诉我们,虽然自己为群众做了一些事,但是还远远不够,今后还要继续作为军人战斗在带领群众致富的第一线。
  ◆陈华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1985年专业回到市酒精厂工作的陈华太,多年以来从军队到地方,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踏实、好学上进的性格,肩负孝德镇党委镇府的重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一个年轻企业家的胸怀,世事无难事,只要敢攀登的雄心,挑起市桂兰水泥厂董事长的重担,面对水泥厂重重困难,不埋怨,不气馁,带领全厂员工和全体党员迎着困难上,千方百计想办法,制定经营策略。
    “5·12”大地震发生以后,陈华太一直没有离开过工厂,更无暇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和妻女,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与职工们一起吃、一起住。在整个抢险救灾过程中,陈华太带着公司全员出动各种车辆400余台次,帮助运送救灾物资和废墟清理垃圾。组织100多人次义务装卸外来救援物资,不惧酷暑,不怕艰难。为了给政府排忧解难,公司还积极组织170吨水泥送到汉王抢险,防止硫酸污水流入河道,受到市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支好评。在陈华太带领下,公司党支部积极响应号召,33名党员在短短一小时内交纳“特殊党费”5310元,经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奋战,各项在后应急工作有条不絮地逐步展开,尽然有序的工作安排和运行态势让很多参与抗震救灾的群众、志愿者和部队官兵感慨不已。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陈华太在经营工作中,就力扛诚信经营的大旗。“别人失信于我们,但我们不能失信于别人。”这是陈华太经商处世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许多客户和供应商都成了他的好朋友和商业伙伴。
    陈华太的回馈社会之情有如他的人品,尽力而不张扬,于无声之处见真情。2004年成立了“桂兰济困助学基金”,主要资助每年新考入大学的家庭贫困学生,至今已资助90名,资助金额20余万元,;每年开展尊老敬老活动,为敬老院老人送慰问品,帮助老人打扫庭院、表演节目,2007年陈华太组织公司为敬老院捐资8万元用于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并每年资助五保户,送化肥、送米油等生活用品,为齐天镇双木村送水泥10吨资助该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注留守儿童,奉献爱心,从2003年公司改制到现在企业共捐款100多万元,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