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风采】抗美援朝老兵颜思贵
作者:张永顺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     日期:2022-01-05    

颜思贵,1936年6月出生于绵竹县拱星乡(今属绵竹市汉旺镇),1953年2月参军入伍,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202师604团1营2连,1955年入党。1953年至1958年间,在朝鲜作战并帮助朝鲜战后重建,曾担任副班长、班长、中士班长,1958年回到家乡绵竹,现居汉旺镇高柏村17组。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颜思贵老人,仍然过着朴素清贫的生活,除了听力不太好,身体还很硬朗,平时照样干着农活,偶尔还到拱星集镇卖菜。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多年,老人却对往事记忆犹新。回忆起军旅生涯,他仿佛瞬间回到了那段戎马岁月,双眸中闪现着坚毅的光芒,语气也变得慷慨激昂、意气风发,出生入死的经历让人深感震撼。

积极参军 为保和平奔赴战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2月,在家人的支持下,颜思贵参军入伍,他和其他40多名拱星青年胸前挂上了鲜艳的大红花,响应了党和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

随后,颜思贵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202师604团1营2连,他成为了一名步兵。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军纪军规培训后,他跟随部队出川,浩浩荡荡地向朝鲜战场进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随着部队步行过江,一路上,他们步履匆匆的行军,进入朝鲜地界时天色已晚,部队在江边稍作休整,每个战士就着沟里的水吃上几口干粮,又匆忙出发。

颜思贵记忆深刻的是朝鲜人民对他们的爱戴。他说,就是半夜到了目的地,朝鲜老百姓都很热情地跑来迎接,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做吃的,为他们表演节目。朝鲜人民真把志愿军当成他们自己的亲人,好兄弟。看到如此可亲可爱的朝鲜人民,颜思贵更加坚定了入朝作战的信念。他说:“只有真正地把美帝国主义打疼了打怕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抢夺529.3高地 英勇作战两处负伤

参加金城反击战,抢夺529.3高地是颜思贵进入朝鲜后参与的第一次战斗。他说,部队和敌人争夺高地时,志愿军发挥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精神,硬是用两条腿跑过了敌人增援部队的汽车。当时,他担任反坦克的手,在步兵连内,组成数个反坦克歼击小组,每个小组由2至3人组成,携带反坦克手雷、爆破筒、炸药包等。他说,在战斗中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哪怕有一颗草,都要好好利用,只有更好地保护自己才能更多地消灭敌人,为了阻击敌人坦克的进攻,他们还在前线阵地上挖掘了许多反坦克战壕,只有敌人的坦克陷入反坦克战壕,才更有利于他们击毁它。

7月23日晚上,部队发起总攻的命令。当冲锋号响彻山岭,颜思贵所在的部队最终冲上529.3高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次战斗,颜思贵英勇作战,头部和左手前臂两处受伤,都是炮弹爆炸后的弹片所伤。受伤过后,颜思贵回到祖国接受治疗。几个月后,他的伤势基本好转,又继续返回朝鲜参加战斗。

让颜思贵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姓万的志愿军战友,一颗炮弹袭来,炮弹正好落在旁边的坑道中,巨大的气流冲击着颜思贵附近的掩体,而他的那位万姓战友根本来不及躲避,永远长眠在了朝鲜土地上。

返回祖国 积极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1953年7月,中美双方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议》之后,颜思贵和战友们一方面大力帮助朝鲜人民搞建设,与当地的朝鲜人一起下工地,帮他们种田、修桥、建房等;另一方面,颜思贵又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他说参军之前他只读过几个月私塾,根本不会写信。在部队的几年下来,他在文化教员的帮助下,生字一个个过关,最后还能认识上万个字,读书看报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他想多学习一点文化知识,将来回到家乡,更好地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颜思贵与采访者张永顺合影

1958年7月,颜思贵离开朝鲜回到家乡。在拱星公社工作几年后,就在大队做基层工作,担任大队的民兵连长、治保主任。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颜思贵充分发扬抗美援朝老兵吃苦耐劳的精神,带领着当地的老百姓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绵远河、石亭江河道的疏浚,白溪水库的修建,本地的一些道路建设都有他劳动的身影。他说,牺牲的战友们为了祖国把命都丢在了异国他乡,活着的人只有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好,才能真正地对得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