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绵竹:转变财政支农方式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作者:罗天琪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1-04    

为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助力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转变财政支农方式,通过信贷担保风险、贷款贴息、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向“三农”倾斜,建立了一套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融资难、融资贵、抗风险弱”问题的财政支持体系。

建立农业信贷担保风险机制,突破“融资难”瓶颈。2018年由市财政局牵头,我市组建设立了绵竹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建立了一套“主体贷款有担保、担保风险共分担”的农业信贷担保风险新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完善,该体系已日趋成熟,运行效果良好。目前,该基金由市农业农村局直接管理,基金规模达2350万元,已累计为全市51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2.8亿元,极大缓解了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加大财政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化解“融资贵”问题。为进一步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在落实上级财政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本级财政支持政策。目前,正在实施的上级财政贷款贴息包括省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固定资产和特色农产品贷款贴息、德阳市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贷款贴息,为提高支持力度和覆盖范围,市本级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出台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的贷款贴息政策,并安排相应财政资金128.48万元和200万元,本级财政对贷款贴息政策支持力度逐年提高。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增强“抗风险”能力。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逐年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赔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做到“愿保尽保”。目前,我市已开设猕猴桃、蒜苔特色保险,同时按照市委确定的农业产业发展“2+4+N”政策,将花椒、柑橘、梨、茶叶、玫瑰、肉牛等品种纳入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农业保险覆盖面。2019年以来,我市财政共补贴农业保险保费2885.12万元,实现农产品保险保额超12.07亿元,大大增强了农业产业发展抗风险和恢复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