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姓重如山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7-20
百姓重如山
——记清平乡党委书记陈文刚 陈文刚,一个同他名字一样,兼具两重性格的人。生活中的他给人谦逊文静的感觉,但在工作中,他却是一个雷厉风行刚毅果敢的人。在清平乡担任党委书记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赢得了“清平百姓的好书记”的称号。而这一切,源于他对清平人民的付出,源于他对曾经养育过他的大山深深的爱。 2011年5月,曾经在清平乡担任过多年乡党委副书记、时任兴隆镇党委书记的陈文刚,被市委安排重回清平,担任乡党委书记。 回到清平,这里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了。以前熟悉的一切都已经变了样,过去的老房子不见了,老路变宽了,而唯一没有变的,是山里纯朴的群众。“陈乡长,你回来了!”见到陈文刚,熟悉他的群众依然还是用着过去的称呼。他们认为,陈文刚虽然已经是书记了,但在他们的心中,他没有变,依然是那个和蔼可亲、逢人便笑、见人可聊的“老乡长”。正是群众的信任,正是群众对自己满含期待,陈文刚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非一般的轻。“重振清平”成为了陈文刚心中的目标。 到清平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整个清平的现有情况作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陈文刚跑遍了全乡所有的村和重建点,深入群众家中进行座谈,听民意,询建议,在交流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在问询中让民意畅达。通过走访与调研,陈文刚收集整理出关于农房重建建议23条,产业恢复建议28条,河道整治、环境整治建议14条,领导及党员作风建设建议10条,其他建议35条。 这些好的建议,让陈文刚很快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并提出了一手抓好“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后损毁的农房再建和河道、地质灾害治理,一方面认真抓好产业恢复,规划建设“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农业产业项目,依托本乡丰富的磷矿资源,走矿化合作的路子。好思想必然会开创出好局面,好局面必然会赢得好民心。 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入住新家园,陈文刚带领党政班子成员放弃无数个休息日,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走乡串户,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一年多的工作中,陈文刚结合清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多项独具特色的工作方法。比如,为增进党政班子团结,陈文刚提出了“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工作垮台”与大家共勉。在对干部的管理上,他提出了“管理上从严,工作上抓紧,生活上关心,作风上民主”的要求,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建立了“书记抓书记”机制,即乡党委书记作为抓基层党建的第一责任人,各村党组织书记是抓相应村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切实增强了各村工作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推动了基层工作的创新发展。 如今,清平乡遵循规模适度、安全宜居的建设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的蔺家坎、大小湔坪等6处集中居住点,采用统规自建、货币安置的重建方式统筹推进群众安居工程,这些工程已全面完工。 同时,清平乡紧紧围绕其是“成德绵”城市群的后花园这个优越地理环境条件,以绵茂公路过境为契机,围绕开发九顶山景区旅游业,打造特色农业观光带,恢复和发展农家乐,全方位发展特色旅游,带动清平旅游产品开发的发展战略正在顺利推进。 如今,从两次灾难中走出来的清平人民已经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但是,陈文刚却因为过度的劳累,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去年汛期,每次大暴雨都是连续多天,为了确保清平群众的安全,陈文刚一心扑在安全防汛工作上。在一次例会上,乡机关的许多同志都发现他面部红肿,说话吃力。在同事的极力劝说下,陈文刚到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是长时间的疲劳、多次被雨淋湿、轻微的感冒,再加之工作压力,医生诊断为面瘫,建议其入院治疗。但是,他放不下山中的群众,放不下灾后发展刚刚起步的清平,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定继续上山工作。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向妻儿保证每周尽量抽出时间下山去做针灸,恢复治疗。那段时间,他每天清晨6点从清平下山做短暂的针灸治疗,在上班时间前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为了对棋盘村境内的雍家沟泥石流隐患进行排查和监测,因该地段河道内砂石结构复杂,在一次监测排查的过程中,陈文刚不慎摔倒,后被医生确诊为尾椎骨骨折。医生要求他必须放下工作入院治疗,但他依然坚持工作,不能坐着办公他就站着办,不能坐着开会他就站着开。为了清平乡的发展,他开动着身上的所有健康的机器,为重振清平不懈工作,因此,他也得了一个“拼命书记”的雅号。 陈文刚常说,百姓比天大,只要心中装着群众,我们就能赢信任、得民心。因此,在他的心中,清平群众重如泰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