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绵竹: “三化”建设让便民服务有温度又有力度
作者:周韵 文/图 责编 李莲     来源:     日期:2021-12-02    

新市镇便民服务中心经过改造后,环境更加温馨舒适、功能区域划分明确,办事模板、办事指南进一步完善,给办事群众带来了更加精细化、便民化的服务,彻底改变了以往“高柜台、小窗口、办事排队满楼走”的现象。

2021年4月,绵竹市被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确定为第二批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以下简称“三化”)建设省级试点,全市9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54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站)纳入了“三化”省市县三级试点建设。如何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紫岩街道、新市镇、孝德镇、汉旺镇新开村、九龙镇棚花村等通过改造“硬件”、升级“软件”,让基层便民服务提质增效,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攀升。

软硬件提档升级   群众享受“家”温暖

11月30日,记者走进紫岩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只见大厅宽敞明亮,办理业务的市民秩序井然。在便民服务区,桌椅、爱心雨伞、医药箱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满足了办事群众的多样需求。该便民服务中心在“三化”建设中,拆除了多余的窗口柜台,在办公区域摆上桌椅沙发、图书报刊, 实现了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

在汉旺镇新开村便民服务室,村民王大姐办完业务后,来到阅读区,从书架上拿起一本杂志,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村民不办理业务,也可以到这里喝茶聊天,享受‘家’的温暖。”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加旭告诉记者,新开村秉承让空间布局更优化、功能配置更完备、环境氛围更温馨、载体活动更丰富、服务提供更贴心的原则,设置了阅读区、活动区、便民区等区域,既保证群众的事务办理需求,也为群众提供了休息、喝茶、看书等贴心服务。

便民服务中心带来的“人情味”,是绵竹市实施“三化”建设的一次蜕变。今年以来,各试点在市行政审批局的指导下,以满足服务需求为原则,配置等候座椅、饮水机、充电器等便民设施;减少柜台和窗口,科学布置综合受理区、办事等候区、自取服务区、日常办公区,实现了场所布局更科学合理、软硬件建设更标准更规范、服务更便利更周到。

便民服务中心是基层政府的门面,是向人民群众提供直接服务的最前沿。绵竹市还对辖区试点便民服务中心(室、站)的功能布局、标识标牌、环境打造等进行再优化,打造具有绵竹本地特色的群众“会客厅”,真正架起便民服务“连心桥”。

完善服务新模式   村民办事少跑腿

“有了这个办事模板,我们可以照着填写单子,大大缩短了办事时间,给你们点赞。”11月30日,村民李大姐在九龙镇棚花村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完业务后,向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针对服务事项要素不一致、流程不优化等问题,我们全面整合业务环节和办事材料,形成了一张清单、一个流程、一次表单,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棚花村党支部副书记万兴萍告诉记者,村上工作人员还充当“跑腿员”,帮助群众办理业务、发放证件;对上班时间内不能办结、不能办完的事项,主动提前上班、提供延时服务,让广大群众感受“放管服”改革带来的便利。

新市镇针对行动不便或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呼叫热线,就近派单至附近村(社区)站点或志愿者,上门提供行政许可帮办代办服务,让群众小事不出门、一般事务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最大限度地实现“零跑腿”。

为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绵竹市先后制定了便民服务中心(站、室)代办服务、限时办结、信息公开、去向留言、投诉举报、责任追究等10项制度,并制成制度簿公开摆放,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便民服务中心(站、室)管理服务机制。制定并公示六项清单:236项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234项依申请事项目录清单、93项高频事项目录清单、96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代办事项清单(镇街道58项代办事项,村级代办事项49项,社区代办事项61项)、水电气视讯事项入驻便民服务中心(站、室)服务清单,并印制办事指南和办事模板。通过制度建设和清单管理,确保182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沉镇(街道)实施运行,54项审批事项委托下放至镇(街道),能够放得下接得住,真正让服务有温度、办事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