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让朵朵蓓蕾在阳光下绽放
作者:刘菲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1-11-20
——记者就我市低龄人群抑郁症患病状况的调查及成因分析
“我的世界里只剩下孤单和灰色,我想离开,带着奶奶离开这个世界。”当12岁的乐乐(化名)第一次割腕被送到医院确诊患上抑郁症后,身边所有人都难以置信。在内心的孤独、痛苦感中慢慢沉沦,一年多时间里,他无数次崩溃痛哭、喝酒甚至割腕。 “想太多了”“一时心情不好”……这是很多人对未成年人抑郁的误解。抑郁症其实不仅仅是“坏心情”,而是一种疾病,一种“精神癌症”。近年来,这个“沉默的杀手”正悄悄靠近未成年群体,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被它“劫持”,在痛苦中挣扎、沉沦。据不完全统计,我市18岁以下人群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今年以来,每月约有300余名未成年人因各种心理和精神问题到医院就诊。 少年的烦恼并非只是“矫情”,需引起社会共同关注。 成长路上烦恼多多 梳理近几年的就诊情况,未成年人抑郁症患者中以12至13岁人群居多,最小的年龄低至7岁。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为何会抑郁呢?“家庭原因不容忽视。” 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唐文君说。剖析乐乐的病因,父母离异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害。从害怕、不知所措到自卑、养成“讨好型人格”,因为一次偶然事件导致他一直以来努力营造的“人缘好”的镜像破碎,他的世界就这样一点点崩塌。 与乐乐一样,12岁的女孩阳阳(化名)也是无法接受父母离异后“缺失”的关爱,感觉自己被抛弃,懵懂的她逐渐沉沦于一场“网恋”中,可这样的情感总是虚幻、脆弱的,当“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折断,阳阳感觉自己的世界坍塌了,不愿上学,放纵自己,孤独感让她快要窒息。 除了家庭原因,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学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2岁、13岁正是小学毕业进入初中的年龄阶段,孩子往往会有升学压力或者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不适应。12岁的文文(化名)有着“完美家庭”,从小成绩优异、生活独立。“成绩不好就没有好的未来。”这是父母给她灌输的人生信条。迈入初中,学习内容难度增大,压力增大,烦躁、失眠悄悄找上了她,当一次考试成绩出现下滑时,文文被巨大的心理压力击垮。“很努力了,为什么不是第一?”“成绩不好,未来怎么办?”小小的她逐渐被绝望、无助淹没。 “当下,家长的焦虑容易转到孩子身上。学业问题导致的是主体问题,全社会的焦虑、压力传递到孩子身上,学生身体锻炼少,耐挫性变差,自我管理能力弱。”一位学校心理教师认为,12岁、13岁孩子易被抑郁症侵扰,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无法正确面对成绩落差有关。很多农村的尖子生在小学时一直被夸赞,被寄予厚望,进入初中后发现自己并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有的孩子会奋起直追,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无法接受从优等生到中等生的落差,于是选择自我放弃,或是在挫折逐渐沉沦。 “守护之路”步履艰难 如何守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社会课题。虽然一系列相关政策、办法已落地,但教育资源的不充足、不均衡,学校、家长认识程度不够等现实因素,使这条“守护之路”步履艰难。 未成年人抑郁症往往被误解为“矫情”“青春期的叛逆”而被家长忽视。当乐乐确诊患上抑郁症后,父亲觉得是“想太多了”“矫情”,奶奶在陪护中也总是责怪他“不懂事”。被抑郁折磨又不得到家人支持的情况屡见不鲜,而抑郁需要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痛苦时,孩子们封锁自己的世界,暴躁、敏感……长期的异常表现随时可能消磨掉家人的耐心,部分抑郁症患者就这样逐渐“被放弃”,而他们的病症也会因此反反复复,难以治疗。 除了身边人的不理解,专业心理医生匮乏也是护航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路上的一大阻碍。“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一般治疗时间都选择在周末。”唐文君说,专业医护力量有限,每一次治疗需要2个小时左右时间,每到周末,医护从早忙到晚,甚至经常“延时服务”,但仍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治疗所需。 “所有学校都有心理辅导老师,但大部分都是兼职心理老师。”一位心理教师说,“成长的烦恼”林林种种,教学中,老师也是“分身乏力”。“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考上好大学为目标,集全家资源供养一个孩子。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家长眼中都是成绩和排名。”家长重成绩,孩子成绩下滑总是或多或少对老师有一些埋怨。同时,很多学校心理教师没有编制,也没有职称评定,这就造成兼职心理教师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上。另外,面对心理辅导,孩子往往对兼职心理老师的另一重身份有所顾虑。对于学校定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少老师苦笑:“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专业的东西,让不太专业的人去上一堂非常专业的课,并不合适。” 据了解,我市目前43所学校、幼儿园,一共有专兼职心理教师48人,其中专职心理教师仅 17 人。除绵竹中学、南轩中学、川师绵竹附小等12所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外,其余31所学校(幼儿园)都是兼职心理教师。从专业方面来看,全市获心理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心理教师仅13人, “5.12” 地震后经过长期培训,达到一定专业水平,仍在担任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也才只有21人。 “专业的事应该交由专业的人来做。”“心理教师应该专职、专业化。”这是记者采访中多位心理教师的心声。 各方协手护航成长 护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各方携手,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近年来,我市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了“一二三四”绵竹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建立了绵竹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绵竹市家庭教育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全面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工作两项内容;构建了上级专业心理机构(医院)——绵竹市心理中心——学校心理咨询室三级层次;在机制、专兼职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研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四个方面给予充足保障。同时,大力推动校园心理关爱守护计划、专项心理辅导项目、线上线下家长学校三大重点项目,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咨询辅导,着力营造全社会关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罹患心理疾病的患者往往存在易感素质,比如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存在缺陷、不良个性等。这些易感个体在一些心理、社会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发病,而家庭、社会的‘支持系统’是否完备也对青少年心理影响很大。”唐文君说,帮助孩子回归七彩世界,家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家庭是每个抑郁症患者的最强后盾,父母既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老师,更应该是他们的朋友。换一种平等的视线去沟通交流,温柔相伴,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更快走出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