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无声”串串店 爱在烟火味中蔓延
作者:刘菲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11-08    

在剑南街道大树路有这样一家串串店,店内醒目的位置贴着“本店服务员有聋哑人士,服务不周请多谅解”的温馨提示。顾客来来去去,没有“欢迎光临”“下次再来”的招呼声,但这些“特别”的服务员用最灿烂、最真诚的笑容给予顾客最周到的服务,将“温暖”深深烙印在顾客的脑海。

11月7日,立冬,不少绵竹人选择用火锅或者串串祛除寒冷。下午5点多,大树路“嗨!非辣鲍鱼串串”店随着一桌桌食客入座,逐渐热闹了起来。穿着朴素的谭光兵脚不沾地地忙碌着,将一锅锅火锅端上餐桌。有顾客招手,他总是第一时间小跑着上前,露出最真诚的笑,指一指垃圾桶,指一指饮料瓶,在比比划划中仔细观察着顾客的反映。实在跨越不了的沟通障碍,他又会急急忙忙请来老板或者其他服务员为顾客解说。当食客结账离开,他会将桌面擦拭得干干净净,摆放上新的餐具,将调料归置得整整齐齐。

一扇门,将大厅的喧哗隔绝。工作间内,林发苗系着围裙安静地洗菜、串菜。在她看来,食品安全尤为重要,洗菜时必须认真细致,甚至叶片夹角间也要仔仔细细地多冲洗几次。偶尔有食客敲门询问,打破工作间的宁静,林发苗总是会露出微笑,用手语比划,请食客谅解。

因不能与外界正常沟通,残疾人就业总是困难重重。在谭光兵和林发苗心里,曾有过多次不算愉快的就业经历,但现在这个没有异样眼光,对他们的缺陷总是包容对待的串串店就是自己的“温暖港湾”,他们满腔热忱地为这个“家”付出着。

“特别勤快,一个能顶俩儿。”老板陈福典对两人夸赞有加。原来,这家串串店是从通站路搬迁而来,陈福典在经营旧店过程中认识了一群残障人士并和他们成为了朋友,谭光兵也是在那时认识了陈福典。一次就餐时,一位听力残障的女士半开玩笑地用手机打字问他,能不能到店里应聘服务员,陈福典稍微思考了一下就郑重地点头答应。他至今仍对那双充满期盼的眼睛记忆深刻,希望自己的小店能为这位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女士带去一份温暖。相处的时光有着包容和理解,老板和员工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就算此后这位女士因恋爱离开绵竹,也与陈福典保持着联系,经常通过微信发来问候、祝福,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今年8月,因疫情曾关闭的小店选址大树路重装,谭光兵偶遇陈福典,表达自己希望应聘服务员的意愿。“这些年接触下来,发现他们这个群体特别珍惜工作的机会,工作中总是比别人付出更多。”这一次陈福典毫不犹豫,并在谭光兵的介绍下,招聘了另一位听力残障的林发苗。

听力残障人士与人有着沟通障碍,而餐饮店的服务员却避不开与食客沟通。“食客可能会不理解”“服务员是店子的‘门脸’‘名片’”,开业前,不少亲朋好友劝说,陈福典都微笑感谢大家的关心,内心却再次坚定自己要为无声世界的朋友带去温暖的想法。甚至在开业前,他反反复复叮嘱其他服务员要给予谭光兵和林发苗理解和尊重。

陈福典的小店在听力残障人士的圈子里渐渐出名。开业后,来自中江的听力障碍者何女士找到了他,每周末回到绵竹时,何女士都会在店里帮忙。虽然一再用手机打字沟通表达,她是免费帮忙,但陈福典总觉得付出就该有回报,于是她每次来帮忙时,陈福典都会根据当天经营实际,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向她转去88元、99元不等的红包。

“一次用餐过程中知道这里有残障人士,那一刻内心被触动,这家店味道不错,也很温暖。”顾客王明平说,因为那一份温暖,这里也成为他和朋友聚餐的“定点”餐馆,身边朋友们也在积极帮忙推广,希望更多的人在小店里感受到温暖。

采访中,陈福典告诉记者,曾经他的朋友担心因为沟通障碍影响顾客的就餐体验,未曾想,自己的爱心和包容却为小店迎来了更多的顾客。现在他心里有个想法,想开一家真正的“无声”串串店,为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