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公园壹号小区:“多元共治”构筑幸福家园
作者:周韵 尹翔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1-11-04
今年以来,剑南街道在公园壹号小区为试点,以党建为核心,创新探索“1+2+N”多元共治模式,坚持“1441”治理路径,成功实现小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转变,小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建强治理“主心骨” 11月2日下午,记者走进公园壹号小区看到,环境优美宜人,基础设施完善,三五成群的老人喝茶聊天、锻炼身体,和美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物业经理王兰一边巡查小区环境,一边收集居民对小区治理的意见建议。“居住环境大变样,问题矛盾能及时得到解决,我们的日子越过越顺心了。” 谈起小区今年以来发生的变化,居民戚跃竖起了大拇指。 公园壹号小区共有居民2000余人,过去小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物业服务不精细,大家的居住体验差、幸福感低。为破解小区治理难题,今年9月,公园壹号小区建立健全以街道党工委统筹、社区党委主导、物业党支部和小区党支部引领的组织架构,构建社区主导、物业党建联建、多方参与的“1+2+N”小区“多元共治”新模式。配齐配强党支部班子,派驻政治素质好、熟悉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党员到小区开展党务指导、党建联建、培育治理骨干、构建多方议事协商机制等,推动小区治理由“一盘散沙”向“同心共治”转变。
同谱党群“合心曲” 日前,五路口社区党支部书记龙启涛和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业委会成员、居民们围坐在一起,以唠家常的方式与大家对话,听取他们对小区管理、环境整治的意见建议,充分实现居民讲、居民说、居民事居民议的效果。 在居民楼一处雪白的墙壁上,张贴着《居民公约》,与小区内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相得益彰。“这些约定,刚开始好像是限制居民行为的条条框框,如今已经成为大家的行动自觉。”居民戚跃说,通过居民公约的“软约束”,全体居民的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和谐共处的氛围日益浓厚。 据悉,为推动小区共治、自治相结合,剑南街道整合“社区+驻辖区单位+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多方力量参与小区协同治理。在小区打造“有事来协商” 平台,化解邻里纠纷10余件。探索“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三会制度,对涉及小区居民重大利益问题听取群众意见,协商解决;对物业、业委会等开展的工作进行考核评议,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开展党员“三亮”活动,通过党员在所住小区认领岗位,进一步亮身份、亮身影、亮声音、作表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实现小区治理由“个别发力”向“融合共建”转变。
搭建服务“连心桥” 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居民诉求大小纷杂。如何打通联系服务居民最后“一米”?公园壹号小区建立“小区吹哨、社区上门、街道协调、部门参与”机制,以“哨声”整合民生诉求,以“吹哨”回应民生诉求,以“应哨”破解民生难题,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翻开小区业委会副主任张正芬的笔记本,上面又添加了几项待办事项,她分类梳理后,将及时向上汇报处理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协调解决矛盾,能为大家服务很高兴。”张正芬介绍,物业和业委会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精准收集“哨源”,社区和街道掌握小区居民诉求后,将问题和需求分为协助解决类、长期跟踪类、立行立改类,用“菜单式”服务模式,为居民量身定做“服务菜单”,做到居民需求有响应、反映问题有着落、处理问题有反馈,形成处置问题闭环,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党组织要做火车头和吸铁石,把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相关主体吸聚过来,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剑南街道组织委员桑磊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街道还在小区内打造了党群服务驿站,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体式”暖心服务。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精准收集居民需求30余项,推出垃圾分类、文化服务等7大类20项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次。在小区内开设舞蹈、书法、绘画等文艺兴趣班,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建成“初心长廊”,开展浸润式党史教育2000余人次,实现小区治理由“局部突破”向“整体提升”转变。下一步,街道办将在小区“多元共治”上继续做有益探索,总结、复制、推广更多的经验,把党的触角延伸下去,让居民感受到党建服务的力度和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