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绵竹:“创城”带来新变化 市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周韵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1-09-16
文明,是城市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今年以来,绵竹持续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连日来,记者走进街头巷尾、农村院落,看环境变化,听群众心声。
市容市貌焕新颜 走进中心广场,只见“永葆初心 砥砺奋进”特色街头党建宣传仓与“讲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相互映衬,为城市环境增添了一抹明丽色彩。“以前大街小巷的墙壁上有不少影响城市形象的‘牛皮癣’,现在通过整治,用公益广告代替了乱张贴的小广告,不仅美观还很有教育意义。”居民杨萍点赞道。 9月11日,记者在体育中心、中心广场、五路口等地看到,“无障碍卫生间”“公共卫生间”等公厕指示牌矗立在各个路口,为市民“方便”指引着方向。来到月波街、春溢街,新增设的机动车停车位醒目美观,极大缓解了市民停车难题。 为营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绵竹市进一步加大城区道路清洗和背街小巷保洁力度,确保整治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全市基础设施进行拉网式集中排查,全面解决路面破损、路灯不亮等问题,及时修补完善广场、公园、公厕、垃圾收集点等市政设施,新增机动车停车位、潮汐停车、非机动停车位1400余个,进一步优化市民出行环境,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初秋时节,漫步于九龙镇棚花村岳家堰,白墙青瓦的农居错落有致,平坦整洁的村道纵横交错。美丽清幽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田园生活。“经过改造后的院落‘颜值’‘气质’实现了双提升,我们打从心里感到高兴。”村民王艳琼说,九龙镇在重点推进岳家堰农居风貌提升和污水集中处理同时,还新增设了座椅、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整个院落面貌焕然一新。 绵竹市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行动,推动乡村环境管护制度化、长效化。如今,家园变花园,乡村变景区,整个农村大地仿佛按下了“美颜键”,成为了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志愿服务在身边 9月12日上午8点,大东街一处信号灯的绿灯还剩下最后5秒,两名中年妇女试图加速跑过去,被一名戴着红袖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拦住。记者发现,在志愿者的接力服务下,市民过马路闯红灯、不走斑马线、车辆不礼让行人的不文明行为迅速减少。 下午3点,德阳游客王倩来到位于中心广场的志愿服务驿站咨询旅游路线,志愿者不仅耐心解答,还送出旅游手册。“绵竹这座城市真是太温暖了!”杨丹说,志愿服务驿站不仅成为城市名片,更让每一个路过这里的人感受到了安全和贴心。 走进清平镇,只见大小景点处都有统一着装的志愿者“驻守”,他们用热情的服务,为游客介绍景区特色游玩项目,发放文明宣传手册,及时劝导不文明行为,传递文明理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创建是目标,服务是目的。绵竹抢抓契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广泛开展接地气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打通宣传教育群众和关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市民素质显提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人都是参与者,处处都是主阵地。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方土到整座城,全市人民上下同心,共同塑造城市文明新面貌,携手打造精神文明新“高地”。 在绵竹中学初中部大门口,过街的行人络绎不绝,一长串车流陆续停在斑马线前,自觉礼让行人。随着礼让斑马线在我市日益深入人心,“斑马线上的感动”随处可见。 在九龙里,记者注意到,很多游客都随身携带野餐垫和塑料袋,离开时不忘将垃圾随手带走。“景区比以前干净,爱护环境卫生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当地村民感慨地说。 各中小学校“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开展各类活动,广泛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强化秩序观念和公德意识,倡导文明出行良好风气,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的社会氛围。 如今,在绵竹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处处都有这样的“微镜头”:车让人换来微笑致谢,幼儿在家长的引导下将垃圾放入垃圾箱,餐桌上的客人科学点餐,老人主动为抱着孩子的妇女让座......文明已成为城市的底色,展现在市民日常举手投足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