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小康生活】购物方式变化见证生活质变
作者:李露平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09-14
从凭票购买到网上购物,从排队抢购到精挑细选,从千店一面到应有尽有,从“买不到”到“买全球”……购物方式的变化带来的生活质变,不仅记录了人们生活走向小康的点滴变化,同时也见证着社会发展的足迹。
从“凭票供应”到自由选购 物质消费的选择自由得以实现 年过七旬的蒋国富在紫岩街道联合村的老成青路旁经营着一家“东北十五大队代购代销店”,店内的布置还停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场景。抬眼望去,泛黄斑驳的广告牌上绘制着方瓶子剑南春、中秋月酥、糖果糕点、调味品豆油、茶叶等陈旧图案,述说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故事,同时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从1977年开始,蒋国富与同乡的张清国成为合伙人,为供销社代销货物,直到供销社解体。生意最兴隆的时期是家庭联产承包刚开始的年代,由于承包到户,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刺激了农户的购买力。当时代销店还销售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等稀有商品,顾客盈门。他们每天都要到城里去进货,有时遇到货物不够卖,一天要进两次货。“特别是过年老百姓排队置办年货的时候,我们忙得不可开交。”蒋国富老人回忆起凭票购买的售货场景仍历历在目。他说,当初一个村才一个代销店,买东西都要凭票。那时大家为了购置年货,天不亮就来店铺门口排队,在冷风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这样的画面很多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却是老一辈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到了80年代中后期,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百货商场开始崛起。“说是‘百货’,其实所有的国营商场无论是经营范围,还是商品摆设,几乎‘千店一面’。一楼卖日用品,二楼卖针棉制品,三楼卖家电,四楼卖绸布。”曾是百货商场售卖员的王世秀老人回忆说,当时,每个楼层靠墙摆满了货架,而货架前则是一米多高的柜台。货品不多,光顾的人却不少。顾客站在柜台外,由售货员从货架上拿商品。商品售出,很难退货。 没有柜台和售货员,不用排队,自己从货架上挑选商品……上世纪90年代起,“自选商场”的出现,颠覆了王世秀等一代人对购物方式的想象。“商品种类多、随意选择、统一付款,自选商场很快成了当时最主要的购物场所。”王世秀老人记得她第一次来到自选商场购物的时候,拿了很多东西却不知如何付款,询问了导购员才找到收银处。 从足不出户“购全国”到需求提升“买全球” 多元化消费需求 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近年来,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市民从以往的刚性需求消费,转向非刚性需求消费及个性化消费,消费生活由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凌晨盯着屏幕熬夜“秒杀”心仪的各类商品,“剁手族”的消费热情高涨。“过去为了找一件心仪的商品跑断腿,如今在家动动鼠标就有人送货上门。”市民谢丽说,现在他们家购物基本都是网购,真的方便多了。不仅仅是她,就连家中老人在她的影响下,也开始尝试网购,喜欢什么就直接在网上下单,大到电器小到充电线,什么都在网上买。 随着各类海淘、代购等购物“场所”的不断刷新,人们不必大费周章,坐在家里点开手机,就能做到“扫货全球”。家住赛拉维小区的市民杜诗2016年加入到代购大军作为自己的副业,疫情发生前,每两个月她会去一趟日本和韩国,采购、邮寄、销售……“开始只是身边的朋友托我代购,后来我组建了1个微信群,现在群里已发展有四五百人。每天晚上,我在群里推荐一些口碑好、销量好的东西,比如化妆品、母婴用品等,购买的人多,当初的微商副业变成了主业。”杜诗笑着说,虽然疫情对海外代购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她依旧对海淘代购充满信心。 从现金支付到扫码付款 生活的智能便捷让“小康味”更浓 以前,人们只要出门旅行或上街购物,必须携带现金。如今,在商场、超市、理发店、菜市场、公交车上……一张收款二维码、一部智能手机,便能很快完成支付交易,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购物需求。 “现在出门必带物品就是手机,从买一瓶矿泉水到买大件的电器,都可以用移动支付来完成。”晚上7点多,市民杨婷和父母来到宏远广场的一家超市,在选购完牛奶、水果、蔬菜等生活用品后,她们推着购物车来到自动结算收款机器前,将所购物品的条形码放机器上一扫,再用手机支付宝一扫,结算付款便自动完成。 在金山街一家水果店,为了方便客人支付,店主吴然将收款二维码张贴在店内最显眼的位置,这样不用担心没有零钱找零,不用担心收到假钱,也不用再跑到银行去存钱,直接将收到的钱提现到银行卡,方便又快捷。“美好生活来源于祖国的强大、科技的创新。移动支付从城市到农村、从商场到市场、从经济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支付方式的变迁是经济发展最好的见证。”吴然说道。 从现金支付到扫码付款,支付方式变迁的背后,是经济繁荣、科技进步,也是祖国发展的脉动。它不仅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业态嬗变,同时也见证了人民生活向更智能、便捷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