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们,跑遍绵竹搜集绵竹地名故事
作者:冯小舟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09-06
在绵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花费数年之功,寻访于田间地头,不断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关于绵竹的地名故事。 为民作书 补史之缺 “金土地”里是否真有黄金?“火石村”中是否真有天外飞星?刘秀从未到过四川,为何射箭台周围都有着关于他的传说……这些散布在绵竹大地上,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总会让有心人思索它背后的缘起,长期在绵竹从事文化工作的尹天润便是其中之一。 尹天润是绵竹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退休前,他长期在基层从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2014年,尹天润提出想组织一批人,到民间去搜集绵竹的地名故事。“对我的想法,当时的文化局和文联都非常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谋划,我就开始着手组织采写队伍。”尹天润说。 尹天润初期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人手不足,毕竟这个工作没有报酬,愿意加入的作者寥寥可数,能够出色完成稿件的就更少了。但尹天润凭借着在绵竹工作多年积累下的人脉,于2016年终于组织起一支18人的采编队伍。
▲蚕女墓遗址 对于已经66岁的尹天润来说,搜寻绵竹地名故事,是他作为文化工作者对家乡文化研究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年来,我翻遍了绵竹县志,发现上面尽是士绅官吏的故事,要想在史书上留名,最差也要混个举人秀才。”尹天润说,“而关于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书上往往一笔带过,甚至连绵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年画,也仅在清代的县志上有寥寥几笔的记载,还只是称其为桃符,而非年画。”在建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普通百姓没有自己的位置,但他们的故事并非因此消散,而是一直在民间口口相传。尹天润认为,这些故事就藏在绵竹的地名之中,可能并非史实,但一定能反映民众的心声。 编辑组的另一位成员李忠明也有相同的看法。今年69岁的李忠民在退休后曾在天一学院任教,朋友都喜欢称其为“李教授”。李忠明说:“现在的大学生对洋文化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家乡的传统与特色,希望通过写这些故事,让绵竹人更加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 筚路蓝缕 集字成篇 “这几年去乡下,说是历经日晒雨淋都是轻的。在平原地带还能开车,一到清平、九龙的山区,要想走访农户,就只能走路。”尹天润说,“最苦的还是采访的不确定性,有的地方能提前约到人,有的地方只能去碰运气。” 尹天润在去孝德镇采访的时候便扑了几次空,因为知晓地名来源的大多是村里的老人,所以很多时候出去采访都没有目标。但让尹天润没有想到的是,大多数老人对他的到来非常热情,通常都是知无不言。“幸好,我们来的正是时候。”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老人,尹天润不禁感叹。
▲观鱼古渡口 对已年近古稀的李忠明来说,手中的纸笔和一辆自行车就是他外出采访的全部工具。从七十年代开始,李忠明便热衷于搜集民间的传说故事,这项工作对他来说驾轻就熟,但谈及这几年下乡的经历,他连说了几个“很苦”。 李忠明家住孝德镇,他常骑自行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搜集故事。有一年夏天,李忠明骑车前往二十公里外的观鱼镇,调查蚕女墓的由来。结果行至半路,车胎突然漏气,李忠明只得冒着烈日推车前进,结果在石亭江边又遭遇流沙。“当时我一只脚已经陷进去了,幸亏反应得快,一下跳出来。”李忠明说。 当天,李忠明推着他的自行车访遍了蚕女墓周边的农家,又推车走了二十公里回家。“他就喜欢跑,我们拦不住他。”李忠明的家人对他颇为无奈。 2019年,在经过3年多时间的搜集、采编、润色之后,第一本《绵竹地名故事》终于成书,书中包含了75个故事的集选。 知晓来路 方知归途 在采集故事的这几年,编辑组的人受过欢迎,也遭过白眼。这件事有何意义?这个问题经常有人向尹天润等人提出,但他们很少正面解答,答案就在他们心里。
▲汉朝古城墙遗址 “确实,这个工作没有工资,连出版费都要我们自己筹措。”尹天润说,“但文化不只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也能带来商业价值。”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地方发展旅游,如果有文化加持,那将事半功倍。例如观鱼镇九龙之尾的传说、金土村的汉代城墙,都是值得挖掘的文化点。 目前,第二本《绵竹地名故事》也即将成书,由李忠明负责主要的编辑工作。“对于搜集上来的故事,我们要对其进行仔细筛选润色,选出符合当今公序良俗的部分,这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扬弃了。”李忠明说。在第二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有上百个故事被他们筛选出去。 看着几年的努力有了成果,尹天润心中也非常高兴,对这位66岁的老人来说,这两本地名故事可能是他对家乡文化最后能出的一份大力。尹天润说:“我也老了,有时感觉体力不支,希望有后来者,把我们的事业继续做下去。”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