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奔小康】李申贵:牢记党恩跟党走
作者:周韵 尹翔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1-05-11
夕阳西下,夜色朦胧,位于苏兴街的“今日家园”小区热闹非凡。拨开衣袖看看手表,李申贵“啪”地一声,准时按开了窗外的灯。他家防护栏上“共产党好”几个大字灯在黑夜里闪烁着红色光芒,不仅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也映亮了李申贵心中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一腔热血跟党走 午后,阳光洒进李申贵的家中,客厅墙壁上挂着的生活照温馨和睦,“光荣之家”“优秀共产党员”等红色荣誉证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柜里,他一边翻看报纸,一边摘抄党史知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作为一名党员,我感到很荣幸。”说起在窗外安装的“共产党好”大字灯,李申贵打开了话匣子。 1955年,李申贵出生于原板桥镇五星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为了赚钱养家,年幼辍学后,他一边在家务农,一边做起了蔬菜生意。每日迎着星辰出发,踏着月光而归,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坚韧性格。 1977年,22岁的李申贵应征入伍。“很苦,很累。”在新兵营的几个月,每天5公里的拉练加上高强度的负重训练常让他吃不消,好不容易熬到晚上休息时间,突然吹响的紧急号声让他不得不再次爬起来继续训练。由于表现良好,新兵训练结束后,李申贵被评为了“雷锋标兵”。 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李申贵和战友迅速集合,连夜乘坐火车赶往战场。“这是我第一次打仗,虽然害怕战死沙场,但保家卫国容不得我退缩。”当年2月19日早上6点,李申贵作为汽车兵上了前线,漫天炮声中,一颗子弹从车窗射进,又从他的腋下穿过,在前方不远处爆炸开来。“我以为死定了,但正是那一瞬间,更加坚定我爱党爱国之心。”当时车辆引擎盖被击穿,李顺贵从车上滚了下来,在战友的掩护下,他又继续与敌人斗争。中越之战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当宣布取得胜利后,李申贵心里充满了荣誉感。 1980年,李申贵退伍回家。经人介绍,与同村的陈炳凤结为夫妻。为了养家糊口,李申贵学习了照相技术,并购买了相机,走村入户为人拍照。由于他拍的照片总是让人眼前一亮,邻居一传十、十传百,李申贵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找他拍照的客人越来越多,一家人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善。 时间的车轮缓缓向前。2005年,李申贵和妻子进城购物时,看见平坦的街道车水马龙,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宽敞的店铺门庭若市,他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随着家乡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李申贵转型做起了“包工头”,带领周边邻居接下不少生意,日子越过越富足。 为民服务践初心 2008年,绵竹遭遇了“5.12”特大地震,五星村成片房屋轰然倒塌,村民一时间没了安身之处。“大家别担心,只要有共产党在,我们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当天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陆续抵达绵竹,李申贵信心倍增。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立即加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并及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党员没有组织,就很难有战斗力。”入党后,李申贵按时参加党员会议,及时了解党内工作进度,学习党内最新的政策方针,保证个人思想跟上党的步伐。令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每次会议上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自己公开指出自己的错误,每个人都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正是这种自我改造、自我进步的过程,更加坚定了李申贵为民服务的决心。 2013年,得知五星村老年协会设施设备非常滞后,李申贵主动出资1万余元,对房屋进行了翻新改造,更换了玻璃和窗帘,为村上老人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场地。同村的李婆婆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每到逢年过节,李申贵都会带上生活用品前去探望。疫情期间,他更是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如今,辖区老百姓提起李申贵,无一不竖起大拇指点赞。 最近几年,随着生活的改善,李申贵在城里购置了一套二手房。由于老旧小区没有路灯,他便琢磨着在自家窗户外安装一盏灯,为晚上散步回家的老人提供光亮。“党的教育对我影响很深,是党塑造了我,我也想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深思熟虑后,李申贵安装了“共产党好”红色大字灯,不仅满足了小区居民夜间出行需求,也激发了更多人爱党爱国的热情。 “这些年,家乡面貌日新月异,我们吃的、穿的、住的越来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过去的五星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腰包鼓了,村子里环境美了,基础设施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富足了。李申贵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还要不断学习,继续为群众服好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