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把“他乡”作“故乡” 用真心书写帮扶画卷
作者:李露平 蒋丽萍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05-11
——记德阳市第七届劳动模范黄德伟
“黄书记,听说你要返回绵竹了,感谢你对我们的付出,离开了甘洛还是要记得多‘回家’看看哦。”听说绵竹援彝干部即将结束援彝任务,石海乡则俄村村民木卡尔嘎拨通了绵竹援彝干部黄德伟的电话。电话里,木卡尔嘎用最朴实的话语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卡沙沙”,表达着自己的不舍和感谢。 时光的车轮倒退回到2016年9月,来自绵竹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大队的黄德伟踏上了援彝之路,挂职甘洛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助理兼石海乡则俄村第一书记。2018年9月,援彝期满,黄德伟毅然选择继续留下来,将两年的援彝工作时间延长到5年。 无私奉献 倾力服务甘洛卫生事业 初到甘洛后的短短一个月时间,黄德伟的足迹就遍布甘洛县人民医院、中彝医院等12个基层卫生院。 “走访中,我发现甘洛医疗卫生事业存在‘任务重、底子弱、观念旧’的现状。”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黄德伟积极向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绵甘两地卫健局领导汇报,商讨帮扶对策,最终确定了“填补县级医疗空白与短板,提升县乡两级医疗服务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分级诊疗”的帮扶工作重点。 走进甘洛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干净的现代化环境让人耳目一新。病房里,医护人员有序地忙着给病人检查、上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重症医学科从2017年5月8日组建至今,已经拥有了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形成了专业素质过硬的医疗团队,不仅解决了甘洛县境内危急重症患者长途转院救治的难题,还提升了整个医院危重疑难患者的救治水平。另外,该县肿瘤科、康复医学科等一批重点科室也相继建立,神经阻滞术、中心深静脉置管术等一系列技术空白先后得到填补。 “以前医疗资源有限,很多彝族同胞生病后只能接受简单的治疗。自从绵竹对口帮扶以来,我院在软硬件建设上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据斯觉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罗宵介绍,在黄德伟的协调下,绵竹市投入100万元帮助斯觉镇中心卫生院进行科室规范化改造。现在,医院新建了妇科、康复科等科室,黄德伟还组织编制了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护理等手册,实现了基层医院规范化管理。 健康扶贫,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尤为重要。黄德伟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将“传帮带”的理念贯穿始终。通过争取市卫健局的大力支持,选派专业团队赴甘洛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将自身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甘洛医卫人员,帮助甘洛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提升服务水平和专业技术,努力为甘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卫人才队伍。 无怨无悔 情系彝区山村发展 2017年4月,黄德伟接受新的任务,挂职石海乡则俄村第一书记。入户走访,查找致贫原因,研究脱贫对策……驻村刚满月,黄德伟的笔记本已经记得满满当当。 则俄村共有则俄、尔库两个村民小组,1500多名村民分散居住在海拔1100多米的半山上。受地势起伏、水源点流量小等困难制约,尔库组村民的饮水安全在很长时间里都缺乏保障。于是,黄德伟和同在石海乡挂职的专职副书记杨智云一起,历经半个多月实地踏勘,终于在距尔库组2公里外的一处山坳里找到了新的水源。并在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前线指挥部协调下,向甘洛县水务局争取到专项资金30万元,彻底解决了600多位村民安全饮水难题。 然而,面对该村耕地稀少、生产方式落后、高效农业技术落地难等情况,黄德伟思考着如何才能改变“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局面。他在工作中发现,随着则俄村对外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人们外出务工的意愿尤为强烈。瞅准这一时机,黄德伟积极协调县里相关部门,利用农民夜校为村民送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规划。 两年来,则俄村农民夜校累计将近百人次的村民送出大山,让他们实现了稳定就业。2018年12月,全村65户、34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出列”,整村顺利通过省州脱贫验收。“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准备修一个彝家乐,在家里就坐着找钱,不到外面去了。”瓦果木加子的儿子儿媳曾是农民夜校的学员,如今同在浙江一家企业务工,两人全年收入有7万多元不说,还回乡建起了二层小楼,一家人就此告别了潮湿阴暗的土坯房。 援彝期满 他毅然选择留下 2018年9月,对黄德伟来说,他作出了一生中极为重要的选择。两年的援彝工作到期,可是自己负责的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他怎能半途而废?于是,他毅然选择继续留任彝区工作,将两年的援彝工作时间延长至五年。 在甘洛,黄德伟的时间一半在他最熟悉的医疗卫生领域,一半属于则俄村。他把甘洛当作自己的家,把彝区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克服困难,牢记职责使命,在完成驻村第一书记各项工作的同时,继续深化基本医疗、分级诊疗、重点科室建设,积极开展两地人才交流培训工作,努力打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层示范点,不断改善和提高甘洛县医卫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能力,更好地为甘洛县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的帮扶虽然有期限,但我们与甘洛医疗技术的交流、与当地群众的感情没有期限。”归期将至,回望这一段援彝之路,让黄德伟引以为傲的是彝区群众如今便捷、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是则俄村的村民们或努力发展产业或积极外出务工的生活改变,更是一张张脱贫奔小康后的幸福笑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