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无悔援彝路 躬身为民拔穷根
作者: 唐妮 廖辉 文/图 责编:刘舫
来源:
日期:2021-04-28
——记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付建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年轻党员,就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为祖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添砖加瓦。”说起援彝的初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付建有些腼腆。回首过去两年多的援彝历程,付建错过了幼子的成长,在彝区的崇山峻岭间日复一日的奔波忙碌,但看着一个个扶贫产业在彝区落地生根,村民们纷纷踏上致富路,他直言,援彝经历将成为他人生路上最耀眼的闪光点。 发展产业 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2018年10月,当时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的付建,毅然挥别尚在襁褓中的幼子,主动请缨参加援建彝区工作,成为我市第二批援彝干部。“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怎样发展产业才能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付建经常这样问自己。作为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产业发展组组长,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早上六七点就出发,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种养殖情况,走进院落村组了解村情民意,晚上七八点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经过半个月的走访,付建了解到,蓼坪乡清水村曾经是甘洛县的极度贫困村,海拔2100米以上,村民仅仅依靠种植玉米和土豆维持温饱,发展适合该村的特色产业迫在眉睫。2019年,付建多方沟通,协同帮扶前线指挥部先后在绵竹引进两个蔬菜种植企业落户清水村,建立起高山蔬菜种植基地。 家住清水村3组的阿木子哈家境贫困,多年来,一家人守着家里的十多亩薄地勉强糊口。付建了解情况后,积极引导其将土地流转给蔬菜基地,但阿木子哈却始终心存顾虑,担心拿不到租金。付建多次上门,耐心做思想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打消了他的顾虑。如今,阿木子哈将田流转给基地后,不仅拿到了每亩300元的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摆脱了家庭的困境。 联系专家为民宿项目进行规范设计、积极协调申请产业扶持补贴、指导村民改造房间、组织开展培训会......在指导清水村成立甘洛县尔苏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那段时间里,付建几乎整天都驻扎在村里,常常不知不觉间已经忙到了深夜。“如今,我们的合作社已经吸纳了7户村民加入,未来有望带领全村人民一起吃上‘旅游饭’。”合作社负责人陈建新说道。 在援彝期间,付建深入结合帮扶村组的土地山林资源、产业发展基础,参考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充分沟通共商,协同前线指挥部先后引进和建立有机蔬菜基地、贡椒基地、生猪养殖基地、凉山州攀攀羊牧业有限公司等产业,带动50余户在产业基地务工,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同时,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指导村里经验丰富的种养殖户先后成立联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甘洛县三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来开展产业扶贫,使产业发展持续稳定、初具规模。 授渔凉山彝区 让致富的种子生根发芽 “多亏了农民夜校开展的技术培训,我也成为种植中药的‘行家里手’了。”家住清水村的王刚是农民夜校的“忠实粉丝”,他说,通过参加夜校学习,能学习到实用的种植技术,解决发展中药材种植不懂技术的难题。如今,王刚在村里流转了350余亩土地,用来种植当归等中药材。同时,带领周边群众在基地务工,实现共同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充分调动彝区群众脱贫的主观能动性,让致富的种子在大凉山生根发芽,付建积极协调农技专家和产业基地负责人,以农民夜校为平台,组织开展了十余次种植技术培训、农技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宣讲,帮助群众提升种养殖技术,掌握致富新本领。同时,付建还邀请绵竹农业农村局的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的种养殖业把脉问诊、现场指导。 两年零七个月、九百四十余天。归期将至,回望这一段援彝路,支撑付建走下去的动力,除了彝区不断发展的产业和村民脸上满足的笑容外,还有每天夜里来自妻子的爱心视频。“我离开的时候,小女儿才三个月大,为了让女儿记住爸爸的样子,妻子每天都和我视频。”付建说,孩子第一次叫爸爸、第一次学会走路,妻子都会第一时间发来视频和他分享,他总是看了又看,舍不得关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