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85岁老党员交纳“特殊党费”
作者:周韵 尹翔 文/图 责编:刘舫     来源:     日期:2021-04-27    

本刊消息 4月23日早上6点,天灰蒙蒙亮,85岁老党员徐兴平的农家小院里就透出了光。收拾妥当后,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将党徽小心翼翼地佩戴在胸前,又从柜子里拿出了积攒一年多的4000元,步履蹒跚地走进剑南街道板桥集镇社区居委会。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想向党组织交一笔党费。”来不及坐下休息,徐兴平颤颤巍巍地从兜里掏出4000元,将折痕按压抚平后,双手递给了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世明。这笔特殊党费,承载着徐兴平80多年来对党的深厚情谊。

党的恩情不能忘

村头拐角处,推开一扇红色大门,走进徐兴平的屋内,他正伏身在桌前摘抄报纸上的党史知识。见有客人到来,他随即搬出凳子擦了又擦,热情地招呼大家一起坐下闲聊,原本冷清的小院里瞬间热闹起来。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虽然这笔钱不多,但这是我和家人对党的一点心意。”说起交纳特殊党费的初衷,徐兴平打开了话匣子。

1936年,徐兴平出生于剑南街道板桥集镇社区的一个贫苦农家。低矮破旧的瓦房、食不果腹的日子,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童年的经历,养成了他能吃苦的性格。

1954年,勤奋踏实的徐兴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负责当地农业生产工作。疏掏淤泥、挖排水沟,哪里有脏活累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特别感谢党对我的培养和认可,只要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付出多少也是值得的。”成为党员后,为人民服务的想法在徐兴平的心中裹成了一团热情的火,这团火不仅照亮了他的小家庭,还温暖了村里的家家户户。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拂了城乡大地,作为原板桥镇海江村党支部书记,42岁的徐兴平经常利用闲暇时间看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农业技术。在他的带领下,村民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得到了大幅提升。渐渐地,村民生活好起来了,有人开始修建楼房,有人办起了小厂。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不再是当初一句响亮的口号。

“这些年,能为人民服务我觉得很幸福。”窗外的微风拂来,一本破旧发黄的党史书籍卷起书角,徐兴平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满是他工工整整的字迹。“你看,这都是我退休后写的,一笔一划都是我对党的感激之情。”

为民服务不停歇

午后,温暖的阳光洒满小村庄。板桥集镇社区文化广场上,坐满了乡里乡亲。徐兴平与大家面对面交流,把爱党爱国、忠于人民的红色家风,孝老爱亲、夫妻和睦的文明家风,送进了千家万户。

“别看徐爷爷年龄大了,但是他精神矍铄,至今还在基层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廖菊芳称,去年疫情期间,为了配合政府工作,徐兴平一直待在家里没出门。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他再也坐不住了。每天一大早,徐兴平便和志愿者们准时在村口坚守,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为辖区群众筑起了一道牢不可摧的防护墙。

前不久,村民杨大姐和邻居因小事发生矛盾,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相让。闻讯赶到的徐兴平立即担任起了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化解了这起矛盾。这些年,徐兴平一直用行动践行着入党初心。

“日子一天一个变化,这都得感谢党的领导,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党的恩情。”近年来,板桥集镇社区紧抓旅游发展机遇,积极利用村上的农业资源优势,引导和支持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种植业。如今,村民腰包鼓了,村子里环境美了,基础设施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了。徐兴平比照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和生活诸多方面发生的变化,感慨万千。

“一名老党员就是一面旗帜,4000元党费是一场特殊意义的党课,我们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邀请以徐兴平等为代表的老党员,讲党史、话初心、强担当,将老一辈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李世明表示,他将及时把徐兴平的心意向党组织传递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