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祯国:铭记党恩 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作者:周韵 尹翔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04-14    

午后,温暖的阳光洒满村庄。屋内,米祯国系上围裙,小心翼翼地将店里挂着的毛主席画像擦了又擦;屋外,“中国共产党万岁”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的妻儿惬意地坐在门前的一棵老树下闲话家常,话语间全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感叹和满足。

过上好日子 生活一年一个样

1966年,米祯国出生在孝德镇茶店子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年幼辍学后,他便跟着父母在家锄地务农。低矮破旧的瓦房、弯曲泥泞的村路和一眼望不尽的田野,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象。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城乡大地,米祯国的家也迎来了新希望。1990年,与妻子成婚后,他便跟着同村的一位师傅学习理发技术。半年后,米祯国在家中开起了理发店,由于价格实惠,服务周到,每日到店里理发的客人络绎不绝。

“虽生意红火,但每月的收入也仅能养家糊口。当时我们就想经营餐饮业,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米祯国的房屋坐落在德阿公路旁,早些年,路上来来往往运载矿石的大货车有数千辆。借此契机,邻里纷纷开起了餐饮店,招待风尘仆仆的车主,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米祯国自幼喜爱研究菜品,他的拿手好菜“毛血旺”更是深受亲朋好友的青睐。与妻子商量后,他关闭了理发店,拿出仅有的积蓄,对老旧的房屋进行了改造翻新。

1994年,米祯国的“强儿血花”正式开张营业。每当有客人驻足,他都会热情地上前招呼。但由于餐饮行业竞争激烈,一个月下来,账上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开销。面对失败,他不止一次想过放弃,但“强儿血花”对米祯国而言意义非凡,他不想就此以失败告终,通过不间断研发特色新菜品以及周到服务,店铺终于拥有了稳定的客源,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填饱肚子,没想到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米祯国带着妻儿进城购物,回澜大道两旁,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宽敞的店铺门庭若市,他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再次迎新生 党的恩情不能忘

2008年,绵竹遭遇了“5·12”特大地震。米祯国的房屋虽未倒塌,但多处出现裂缝,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他瞬间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然而,米祯国的担忧并未持续多久,当天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陆续抵达绵竹,生活的希望在黑夜中点亮。

地震后,店铺经营就此搁置下来,米祯国和妻子在家里照顾年迈的父母,18岁的儿子则做起了志愿者。在物资紧张的灾区废墟上,驻扎在村上的部队官兵和医疗队员们,根本吃不上一口热饭,一张张年轻又疲惫的面容深深地印进了米祯国的心中。

“党给了我新生,我也要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暂停营业一周后,米祯国在帐篷外搭建起了临时灶台,为救援人员备上了可口的饭菜。虽是短暂的相处,但双方却拥有了一段“过命”的交情。2008年底,米祯国在政策支持下,将房屋和店铺进行了加固翻修。为感恩党情,他在外墙上挂上了“中国共产党万岁!”几个大字。

2009年,米祯国一家人的生活逐渐走上正轨。闲暇时间,夫妻俩来到重庆革命烈士故居参观,探寻红色记忆。“当时购买了很多国家领导人的画像,并且装裱好了后挂在店铺内,吸引了不少客人参观。”这十几年来,米祯国收集了不少伟人画像、英雄人物图片和资料。在他的影响下,儿子米强的爱国情怀日益浓厚,他准备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这些年,家乡面貌日新月异,店铺的生意越来越旺,这都得感谢党的领导,任何时候也不能忘了党的恩情!”过去的茶店子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腰包鼓了,村子里环境美了,基础设施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富足了。米祯国说,接下来,他还将继续丰富餐馆里的红色元素,激发更多人的爱国情怀,为建党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