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公共自行车该何去何从? 市民期盼智能骑行早日到来
作者:罗天琪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04-06    

如今,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5年前,随着绵竹第一批公共自行车投放使用以来,为城市节能降耗、绿色环保、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作出了不少贡献。现在绵竹公共自行车运行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市民有什么意见建议?4月5日,带着问题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现状:还车点位少 车辆老化严重

记者在城东新区、盛世华章、大树路等多个公共自行车站点看见,一辆辆橙色的自行车整齐地停放在站点,部分自行车已被取走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站点的自行车车桩已经变形翘起,无法正常使用,部分自行车车轮、车链、车座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坏。

市民付敏在城东新区一家公司上班,为避免早高峰开车拥堵的情况,每天早上她选择从大树路附近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取车,骑行去上班。这不仅绿色环保,还能锻炼身体,可谓一举两得,但她最近在骑行过程中却感觉很闹心。

“取车容易还车难,我遇到好几次公司附近的站点都没有空位,即使有空位,但车桩是坏的,根本没法还车。然后我就骑了很远,连续找了三个取车点才把车还了,来来回回折腾20多分钟。”付敏说,本来骑车的初衷是为了省钱省事,没想到最后她还花钱打车回公司,甚至上班也迟到了。

记者了解到,除了还车难,不少市民还反映公共自行车老化、损坏严重,骑行体验感不佳。

“这个车不太好骑,车辆损坏较为严重,很多车辆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我骑这个车将近一年时间了,经常遇到车辆链条掉了和刹车失灵的情况,有些损坏的车甚至成了‘僵尸车’一直停在点位上,也没人来维修处理,挺影响市容的。”市民刘杰告诉记者。

市民:盼望早日实现骑行智能化

随着共享时代的来临,骑共享单车解决城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为方便用户,一些公司推出零押金、无需下载APP,支付宝、微信就能扫码骑行的智能化模式,让人直呼“好便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市民表示,期盼绵竹能够早日实现骑行智能化。

“我希望能开发公共自行车手机软件功能,大家可以在手机上就查找离自己最近的自行车站点,以及是否有还车空位等信息,节省大家的时间。”市民刘璇告诉记者,她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自行车维修维护工作,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及时清理不能使用的公共自行车。

“骑公共自行车,需要带上身份证到指定地点办卡,并且交170元押金。一些外地的朋友在绵竹只待几天,不能扫码骑车,办卡又不太现实,感觉这种模式太僵化了。”市民刘畅问道,绵竹是否能像其他城市那样引进多个品牌的共享单车,满足不同市民的需求?同时,他希望能够通过扫码骑车、还车,还车不再受站点的束缚,真正解决目前的骑车、找车、停车、用车难等问题。

管理中心:正在研讨新模式 让骑行更便捷

“我市公共自行车点位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内,包括政府、政务中心、学校、医院、广场、密集小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区。”据绵竹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主管高国虎介绍,绵竹的公共自行车从2016年6月开始投入使用,目前共有59个公共自行车站点,1200个车桩,650多辆自行车在桩,全年平均每天骑行量达到900辆次,高峰时期日均骑行量达到2000多辆次。

“自行车使用已经有5年了,维护得还算比较好。我们管理中心落实了4名人员专门调度各点的自行车,并进行维修维护。”高国虎说,2020年曾发生过几十个停车桩和10多辆自行车被人为破坏,损失很严重,之后增加了维护人员,采用了更多防损防盗机制,保障全市公共自行车的正常使用。

是否可以实现智能骑行,不用在限定站点取车还车呢?针对市民关心的问题,高国虎回答道,目前正在与一些技术公司对接并研究相关事宜。根据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要,预计之后会引进无桩共享单车,增加电子围栏等技术,多设置还车点,切实解决市民骑车、找车、停车、用车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