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斗中绽放异彩
作者:申梨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03-08
——绵竹“半边天”的故事
她们,或许并不美艳动人,或许并不学富五车,但她们百折不挠,用双手开启增收致富之路;她们逆向而行,冲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她们用女性的温柔和细致,撑起半边天,诠释“她力量”。 刘伟:主动请战 用行动书写巾帼城管“担当”
她是一名城管队员,又是城北中队副中队长,遇事冲锋在一线,被队员们称为“女汉子”。18年来,她扎根执法一线,用青春与平凡,擦亮“巾帼城管蓝”,她就是刘伟。 每天早上6点,刘伟早早地起床,给家人做完早饭,便匆匆赶往城北片区,开始一天的“马路办公”。从主次干道到后街背巷,她用双脚一步步丈量,用双眼一寸寸审视,纠正出店经营、流动摊点、乱堆乱放、乱挂乱晒等违规行为。 “张大哥,不能占道经营,你又把东西摆到人行道上了。”清晨,城北市场格外热闹,许多摊贩悄悄地将货物摆在人行道上,刘伟见状后立即上前劝阻。“对不起,我们马上搬进来。”张老板立即将货物搬到了店内。“原先看到城管来干涉我们时,总想跟他们顶撞几句。现在执法人员柔性执法,我们想发火都显得太造作了!”张成军的一句话将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而这“小小玩笑”的背后,却是刘伟和队员们多年来默默付出得到市民认可的生动写照。 “执法工作一头连着城市容貌,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作为城管人,我从不后悔选择这个职业。”刘伟微笑地说道,加入执法队伍以来,自己经常会遇到群众的不理解,遭受抱怨或是辱骂,就算性格开朗也会感到委屈。日常管理中,自己总结出了一套工作法则,除了柔性执法、微笑执法,更多的时候要毫不退缩,公平执法。 张琳琳:真情守护 瞒着家人上抗疫一线
“伤口还疼吗?”“有没有按时吃药?”……3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华西绵竹医院妇科住院部,看到正在带着团队查房的张琳琳。她一边仔细询问每个病患的病情,查看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嘱咐病人家属各种注意事项,一边与医生团队谈论病人病情,以及后期的治疗方案。 妇科主任张琳琳对病人的耐心细致,源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每天交班、接班,查房、抢救,她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把握着生命轮回的航舵和使命,感受着呵护生命的快乐和意义。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向全国蔓延,1月27日凌晨,绵竹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作为临床救治小组的一员,张琳琳瞒着家人,毫不犹豫选择投身抗疫一线。她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镜、口罩等防护设备,带着团队开展消杀工作、安置患者。病房中,患者情绪极不稳定,她通宵达旦地陪伴在患者身边,悉心照顾患者,想方设法开解患者,当起“知心姐姐”。 一天、两天、三天……张琳琳已经好几天没有回家了,丈夫一直打电话询问,她总是以医院人手不够,需一直在医院轮班为由暂时住在医院。十多天过去了,患者被成功转移到德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张琳琳才把实情告诉了丈夫。那时,她已经和其他同事到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 王永芝:致富路上 不忘帮扶“穷亲戚”
“翻土用巧劲,一定要翻深一点,再用铁锹翻到砂网上,这样才能保证更好地播种。”近日,记者来到紫岩街道齐天集镇王永芝所在的永翔家庭农场,王永芝正拿着锄头手把手教村民们新技巧。 2011年,村里的种粮大户亏损,便将手中的六七百亩农田返还给农户。早就想在村里大面积种植糯稻的王永芝瞧见了商机,便立即成立合作社,从银行贷款后从村民手中将农田流转到自己名下,从此便开始了她的粮食种植生涯。 看似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年妇女,王永芝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种植糯稻第一年,由于经验不足,时常遇到管理大难题,为了掌握新型糯稻种植技术,王永芝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熬夜自学糯稻种植技术,经过不懈努力,她的糯稻种植第一年就实现亩产增值20%以上。几年的摸爬滚打,王永芝不仅依靠勤劳的双手,成为了一名种植能手,还走上致富之路。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能忘本,学到的技术就应手把手教大家,带领更多人一起富裕起来。”王永芝时时将左邻右舍记挂心头,主动邀请村里的留守妇女来务工,让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钱贴补家用,带动了周边20余户农户致富和50名村民实现就近务工增收。 “在小王手上做了几年,工钱从不拖欠,而且还学到了技术。”60多岁的陈大军近几年一直在王永芝的种植基地务工,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