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特别的收条
作者:刘菲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02-05
“收到退役军人事务局转送的一位退役老兵的爱心捐赠1000元。” “10余年来一直被疾病折磨,整个家庭如一叶扁舟在风雨中飘摇,几近支离破碎。” “亲爱的‘娘家人’——绵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你们一路的陪伴和关怀照亮了一个家庭未来的道路;素未谋面、不知名的老战友,这份珍贵的捐赠如暖流般滋润心田。” “无以为报,只能告诉自己不辜负这份厚爱和关怀,坚定信心,战胜病魔。” …… 这是绵竹一位困难退役军人的特别的收条,字迹工整,篇幅虽小却满溢着感激与希望,言辞朴素却情真意切。
10余年风雨飘摇 老父亲独自支撑“不敢悲观” 广济镇玄朗村,寒风中伴着淡淡的腊梅清香,沿着村道走到头,拐角的农家屋子前,李英俊和父亲李永泉早就搬出板凳,等待着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拱手拜年、互问安好,熟络地与“娘家人”聊起家长里短,原本冷清的小院里瞬间便热闹起来。李英俊将一张自己写了数次才算满意的特殊的收条送到工作人员手中,连声说“谢谢你们!也请代我向那位不知名的‘战友’捎去感谢和祝福。” 李英俊1994年应征入伍,服役16年,期间因患肺结核住院治疗三个月。2010年,退伍回乡,与家人团聚,并在城里买房安置了小家庭。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肺结核复发,幸福的日子被无情的病魔吞噬。病情反复、恶化,只能靠药物维系治疗,一年仅是购买药物的花销就是好几万。面对昂贵的治疗费用,他不得不变卖房产,带着妻儿回到农村投靠父母。 “放出去的鸟儿归家本该是好事,可我的孩子……这些年眼睁睁看着儿子被病痛折磨,揪心地疼。”室外5℃,眼前68岁的李永泉因刚干完体力活,只穿了件薄薄的毛衣,一身灰尘仆仆,粗糙的双手布满了伤痕。日子虽然苦涩,老人谈及儿子的病情却一直带着微微的笑容。“盼着服役的孩子回家,盼着新的医疗技术帮孩子摆脱病痛折磨,盼着孙子长大成人。”李永泉告诉记者,老伴体弱,儿媳每月只有千余元的收入,为了补贴家用,他前些年还到西藏打工,后来因为年龄太大被劝退。回家后到处找活计,林子里需要工人,他就主动去报名,翻山伐木、运送木材、栽培树苗……从清晨6点出门到夜晚8、9点回家,一身力气不输年轻人。“儿子的病不能使劲、不能受累,家里能做的活我都提前做、抢着做,只希望他安心配合治疗,早点好起来。”……见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亲人”,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交谈中有坚强、有乐观,也有化不开的心酸。 关怀汇聚暖洋 海中扁舟不孤单 李英俊10余年被病痛折磨,特别是几次在家突然倒地,父亲焦急地呼喊、紧握着不肯松开的双手以及这些年父亲的付出让曾经开朗风趣的李英俊逐渐变得内向、沉默,只有抢着做洗碗、擦桌这些小事分担父亲的辛劳,或是当父亲回家时递上一条热毛巾、一杯热水表达自己的愧疚和感恩。一直非常沉默的他,在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承诺一定转达他的谢意和祝福时,才难得地展颜微笑。 李永泉告诉记者,当退役军人事务局告诉他们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役军人给他们捐了1000元爱心捐款时,已经习惯沉默、不善言辞的李英俊决定写一封信表达感谢。他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前,草稿、誊抄,一笔一划认真书写,返工数次,才写出比较满意的这封信,内容简短,却字字饱含真情。 “现在日子真的好多了,更有希望了。”临走时,李永泉感慨,政策好,日子也好过了。镇村干部常常慰问,想尽办法给予救助和帮扶,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得知家里情况后也常常上门帮忙解困,真情实意的关怀汇聚成股股暖流,让儿子心里又有了信心和希望,他们一家人也会把这些关心关怀铭记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