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摊经济成为城市“最美烟火”
作者:李露平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0-12-30    

——对绵竹“地摊经济”下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探析

 

在绵竹广场周边、公园附近、小区出入口、背街巷道……越来越多的路边摊位和聚集的消费者让绵竹烟火复苏、活色生香。疫情之下,“地摊经济”考验着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同时也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不少压力。

如何调适占道经营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关系,引导“地摊经济”合理、有序发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了解。

现状

>人间烟火气,“地摊经济” 让城市充满活力

夜色降临,王莉来到中心广场,打开夹在摊位上的台灯,朝着客人吆喝起来。她的儿童服装摊点已在这里摆了三个月,吸引了不少的回头客。她表示,自己是被街头巷尾升起的“烟火气”所吸引而加入到摆摊行列中的,所售商品都是薄利多销、保证质量,不满意可以退换。

清晨6点,在东汽竹苑南门的潮汐市场,几十个地摊串联在一起,极大满足了附近居民的生活需求。家住附近的张阿姨告诉记者,早晨起床后,步行到一街之隔的潮汐市场买菜十分方便。新鲜、便宜、离家近是自己选择到潮汐市场购买的主要原因。

对于很多人来说,“地摊经济”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城市记忆。在宿迁街横街,一家卖“手工棉鞋”的摊位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好多年没见到卖这个手工棉鞋的了,记得以前在路边碰到我都会给小孙女买一双回去。”市民张琼珍说,虽然现在商铺拔地而起,集市贸易也红红火火,但在她心中依然留恋那个具有历史记忆和烟火气息的‘小地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促进疫情期间经济复苏,目前绵竹共设置6个潮汐市场,包括东汽竹苑南门两侧人行道、宿迁街横街、人民公园广场等;7个临时占道规划区,包括北门花桥至东北平桥东侧人行道、联合村齐天路口、苏绵公园南门北门等;5个便民服务点,包括茶盘街、通汇路原劳动局路段等;1个夜经济示范街区,中心广场每晚6点至9点。

问题

>违规摆放、产品质量 地摊经济问题不容忽视

6月4日,一条“让市井街巷充满烟火气,让摆摊创业更温暖”的横幅挂在了安国横一街的街头。一时间,小商小贩以为此处被允许摆摊售卖,纷纷向这里聚集。叫卖声与车辆的喇叭声此起彼伏令周围居民不堪其扰,加上狭窄的道路被摊贩和买菜的居民堵得水泄不通,不少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这里又形成‘马路市场’了,希望你们能够管一管。”随着市民的投诉越来越密集,从11月17日起,由市公安局、市综合执法局以及剑南街道办等部门组成的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小组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对城南片区占道经营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

12月4日,记者在玉马市场周边看到,由于设置于此处的潮汐市场紧邻金陵雅居小区,摊贩为了招揽生意,常将商品超出规定的摆放位置进行摆放,有的甚至占用了半边道路,不仅阻碍车辆通行,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大哥,要在我们规定的范围内摆摊,不能将商品都摆到路中间,这样既影响交通又有安全隐患。”市城管执法大队的队员对一位违规摆摊的商家耐心劝解,并对《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德阳市城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的相关要求对其进行了宣传和普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不少流动摊贩对“地摊经济”的理解有所偏差,导致“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再次死灰复燃,造成交通拥堵。另外,食品经营摊贩存在经营“三无”产品的情况,食品安全隐患令人担忧;加上商品销售者缺乏售后服务意识,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保障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不等于允许占道经营。”据市综合执法局城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夏雪竹介绍,在引导摊贩规范、文明、有序经营工作中,他们实行统一调度、统一指挥、集中行动,以地摊经济规划区摊贩无序乱摆、占道经营现象作为整治重点,采取“规范治理、疏堵结合”的人性化措施,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严禁占道经营问题的发生。

 措施

>包容审慎,助力城市恢复生机与活力

激活就业,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地摊经济既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也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一个刻度和窗口。为支持“地摊经济”文明、有序发展,绵竹通过硬核举措、柔性执法、包容审慎,为城市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秩序助力。

——允许临时越门经营。在疫情结束前,要求在不占用盲道、不影响行人通行、保持环境卫生整洁的前提下,暂时允许非严管街道临街店铺在门店外临时设置、摆放促销宣传品;餐饮商家允许设置顾客临时等候区、就餐坐席,对餐饮商家占用街沿经营分时段管控。

——有序设置地摊经济规划区。本着‘便民不扰民’的原则,在不影响市容环境、不妨碍城市交通、保障安全、做好疫情防控等前提下有序开放19个便民服务点、潮汐市场、临时占道规划区以及夜经济示范街区。通过所辖社区自治管理、综合执法局定时值守等方式加强管理,力促城市恢复生机。

——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在城北片区针织巷、北门花桥、仿古街等背街小巷开辟零菜摊位共计约240家,引导自产自销农户、流动商贩规范经营,让流动摊贩在规定区域内有序地活跃起来。

——推进人性管理,柔性执法。在措施实施期间,对轻微违法行为进行温馨提示,以耐心宣传劝导为主,综合采取指导、责令改正措施予以规范,不予或免于处罚,让商家感受到执法人员的服务温度,进一步助力经济恢复。

——坚持审慎包容监管。在疫情防控期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加强对地摊经营者的管理指导,引导摊贩做到摊点卖场规范布置、贩卖商品有序摆放,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污水,让小商小贩能有更多的经营生存空间,共同营造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的市容环境。

建议

>完善措施,加大监管,确保地摊经济有序规范

小摊点,大民生。“地摊经济”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发挥着打通城市生活“毛细血管”的作用。针对存在的问题,记者走访了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人员以及普通群众,倾听了他们对如何规范管理“地摊经济”,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1、建议建立城管、交警、市场监督、街道等多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座谈会,倾听摊主及城市居民的意见,及时解决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优化调整服务措施,有效保障城市居民、商户、摊贩各自合法权益。其次,建议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定期对地摊产品进行抽检,确保质量合格,服务优质。

2、地摊经济的兴起,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给环卫工作带来了不少压力。城市管理部门要提升执法水平,实现有效性和人性化管理,利用温和的方式引导摊贩自觉搞好环境卫生,或从摊位评优激励等角度出发,制定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卫生形象。

3、为确保市场经营秩序良好,建议相关部门及街道、社区持续发力,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张挂宣传横幅、张贴温馨提示、上门劝导教育等方式构建立体宣传平台,充分发挥经营者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达到“双赢”效果。

4、建议对地摊点实行积分考核,每月进行通报,根据积分情况,广泛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每年年度评选公布一批地摊经济示范点,排名靠后的公开曝光,以有效的奖惩机制激励老百姓广泛参与。

本期策划及执行:本刊记者 李露平 文/图 责编: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