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庭:十年坚持 他用陪伴致敬抗战老兵
作者:刘菲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0-09-24
王兴庭,绵竹本土历史研究者。十年前,他敲开了抗战老兵唐琳的家门,从此与居住在绵竹的抗战老兵结下不解情缘。十年来,他悉心陪伴,倾听老兵的故事,并一一整理记录,留下那段珍贵的历史片段。 他说,抗战老兵曾为民族存亡背井离乡,在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以青春和热血谱写了辉煌的抗日篇章,如今,他们已是耄耋之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关爱。 寻找幸存于世的抗战老兵 聆听伴随热血和大爱的故事 作为绵竹本土历史研究者,王兴庭无法忽视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绵竹儿女为御倭卫国背井离乡,誓死保家卫国的历史。从新闻上、书籍上了解那段耻辱与抗争并存的岁月,2010年,他萌发了寻找绵竹幸存抗战老兵的想法。 忙于工作,他只能拜托朋友四处打听,并利用夜晚和节假日搜集和整理散落在乡村的坊间传言。2010年盛夏,朋友传来消息,遵道镇棚花村还有一名幸存于世的抗战老兵。那个夏天的某一个下午,流火骄阳炙烤着大地,就在这样闷热的天气中,王兴庭约上三五好友,驱车赶往遵道镇棚花村。 “特别兴奋,当然也有些忐忑。”随着“吱嘎”一声,农家院门被打开,眼前的抗战老兵唐琳已经是白发苍苍、弯腰驼背。那一年,唐琳已经86岁,脸上早已被岁月风霜刻画下深深的皱纹。当王兴庭问起他参军御倭的经历时,老人的目光不再浑浊,细细碎碎回忆着对日作战的一幕幕场景。唐琳说,高小毕业,18岁的他响应号召,报名参军,编入了新6军。“密支那”是老人嘴里反反复复提到的词语,断断续续的记忆片段里,在那场持续近100天、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0余人的战役中,身为班长的他握着冲锋枪,怀着视死如归的决心与日寇作战,老人的耳朵也是在战场中震伤。 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当王兴庭拿出《国家记忆》一书,与老人一起回忆那段峥嵘岁月时,老人高兴地读出了书名,一页页翻看,似乎想在书中寻找自己年轻的身影,唤醒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直到道别,老人仍不舍得放下手中的书本。依依惜别,王兴庭在书的扉页中写下对老人的祝福,并将那本书赠予老人。3年后,89岁的唐琳因病离世。 “倾听他的故事,有心潮澎湃,有感动,也有辛酸。”王兴庭说,如果说唐琳只是抗日战场上一粒小小沙粒,那么正是这一粒粒不能再细的沙粒,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抗洪大堤”。生在和平年代,聆听抗日老兵的记忆,不仅是再次重温历史,更能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更懂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十年陪伴与关爱 与抗日老兵结下不解情缘 与唐琳的见面,让王兴庭更加坚定了自己寻找抗战老兵的决心。他说,那些为民族存亡付出青春和热血的老兵早已到了耄耋之年,留下他们音容笑貌的时间已经不多,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他们。 于是,他风雨兼程,在盛夏、在寒冬,在清晨、在深夜敲响一位位抗战老兵的家门,寻找到刘文国、张正国、刘忠定、谭道深、张俊卿、蒋济国、付丙泰、杨开福、周继荣、陈永生、闫可风等抗战老兵,并一一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他们的影像资料以及抗日经历,并与老兵们结下了不解情缘。 此后,他与社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一起,坚持走访陪伴这些抗战老兵,除了日常的嘘寒问暖,他还牵线搭桥,将一些关爱抗战老兵公益组织的关爱与温暖送到他们身边。在得知闫可风与谭道深、张俊卿夫妇曾一起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服役,一起参加过保卫东潼关、风凌渡对日作战,王兴庭精心准备了一场跨越70年的相聚,在2015年10月,将三位老人聚在一起,一起回忆青春的岁月、投笔从戎的经历和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以及他们无怨无悔的人生。在得知蒋国济老人想过百岁生日时,2016年,他与老人的家人以及四川省抗战老兵救助会的志愿者们一起为老人庆生…… 王兴庭说,十年的关爱和陪伴,是对自己情怀的一种修炼,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现在,关爱抗战老兵活动已经得到四川关爱抗战老兵川军团和关爱抗战老兵救助会两个民间公益团体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绵竹爱心人士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从“单打独斗”到“大众力量”,抗战老兵感受到越老越多来自社会的尊敬和关爱。 十年的寻找和走访,王兴庭说,目前他所知道的幸存于世的抗战老兵只有陈永生、付丙泰、周继荣,此后他还会继续陪伴这三位老兵,希望以自己的陪伴来致敬这些为民族存亡流过血、洒过泪的老兵,希望他们知道,那一段历史,我们不敢忘记;他们的牺牲与付出,我们不敢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