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阳光 照亮孩子成长的路
作者:申梨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0-09-14    

——记绵竹市优秀教师、川师绵竹附小教师徐晓琴

幸福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对于川师绵竹附小老师徐晓琴来说,幸福很简单,那就是像一棵树那样,丹心守得百花香,坚守着教育的初心。

“甜甜笑意如春,淡淡浅眉似黛”,这是徐晓琴老师留给记者的印象。从教24年,徐晓琴初心不改,致力于用语言去播种,用粉笔去耕耘,用智慧去浇灌,用爱心去滋润,一步一个脚印地诠释着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成长与成熟。

细致入微 满腔热血关爱学生

1996年,徐晓琴怀着对教师职业特别崇敬的心情,踏上了从教之路。初为人师,考虑到山区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语文老师匮乏等因素,原本美术专业毕业的她毅然转投语文教学。为了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她虚心与同行交流切磋,查阅大量书籍资料和观看多种教案,常常备课至深夜。环境逼人成长,徐晓琴很快便成为一名教学能手。

“那时在农村学校,我们都是‘万金油’,每周像陀螺一样连轴转。”徐晓琴回忆说,山区小学教学条件有限,除了几张桌椅、黑板,全靠老师的手和嘴。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自己经常加班加点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辅导。由于交通不便,山里的孩子对外面的精彩世界知之甚少,徐晓琴充分发挥自己学过美术专业的特长,画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的图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扩展孩子的知识面。

“徐妈妈,今天是教师节,我虽远在异地,却难忘师恩,祝您节日快乐!”看到李媛发来的这条特殊短信时,徐晓琴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李媛(化名)曾是其班上的一名特殊孩子,父母离异,奶奶患上了癌症,家人无暇照顾她。那时缺少家人关爱的李媛时常蓬头垢面,情绪低落。为了让李媛能够开心学习,徐晓琴每天都会帮她梳头、洗澡、辅导,放学了还护送她回家。渐渐地,在老师的关怀下李媛变得乐观起来,打心底认为徐老师就是自己的妈妈。如今上了大学后,李媛也常常跟“徐妈妈”煲电话粥谈心。

“我只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培养,永远用欣赏、宽容去温暖他们。”这样一句朴素的话语伴随了徐晓琴24年,她也一直这样做着。

兢兢业业 润物无声默默耕耘

今年,徐晓琴正式加入到了川师绵竹附小的教师团队,在班级管理有独到见解的她,将多年积累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融入到学校“尊重个性,差异发展”的教育理念中,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年级教研组长,徐晓琴带领二年级语文组的教师经常利用放学以后的时间相互交流探讨,彼此取长补短,潜心打磨课堂设计和教学,共同进步成长。下班回到家,“拼命”的徐晓琴时常加班到深夜,只为每一堂课更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

规范、端正、整洁的汉字书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要前提。每堂新课,徐晓琴都会特意留出时间教孩子们写字。从写字姿势开始,一笔一划,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下班后,徐晓琴还利用休息时间,录制书写视频到家长群里,和家长一起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开学仅十来天,自己班里的孩子汉字已写得有模有样。

对学生而言,徐晓琴是老师,更是朋友。平时学生之间有了分歧,总会想到找徐老师“断案”,而她总能像朋友一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两个孩子重归于好。所以,她的班级氛围总是很和谐、融洽,这让徐老师幸福感满满。

岁月更迭,时光荏苒。三尺讲台,平凡岗位,24年来,徐晓琴就是这样用一片赤诚之心,写就别样的感动。一路走来,她不忘初心,享受着一路风景,收获着一路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