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 奉献在乡村
作者:周韵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0-08-20
——记退伍军人、文风村支部书记张春来
玉米成林茁壮成长、水稻银柳迎风飘动、靓丽民居镶嵌山间、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8月的文风村,景色迷人。“村里能越来越好,多亏有一个能干又贴心的兵支书!”说起退伍军人、村党支部书记张春来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事儿,九龙镇文风村村民赞口不绝。 行伍出身的张春来,任村支部书记已有10载。这些年来,他团结和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为民办实事为落脚点,扎实做事、埋头苦干,把文风村建设得美了富了,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执行力 从自己做起 8月19日,雨过天晴。在贫困户唐正祥的家中,张春来一边叮嘱他注意安全,一边将其屋里漏雨的事情记在笔记本上。70多岁的唐正祥因病致残,由于常年独居,放心不下的张春来经常过来看望,及时为他解决生活所需。 1999年,退伍不久的张春来在文风村担任民兵连长。作为一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部队的纪律观念、时间观念、执行观念,他一直谨记心头。但要干好基层工作不是一件易事,张春来吃了不少苦头。“常被一些琐事急得跺脚,但既然要干,就要有所作为。”自2010年当上村支部书记后,张春来便下定决心要让文风村富起来。 基层干部要开展工作,有很多学问,张春来学会了“看、听、跑”。“看老干部怎么和村民打交道,听老干部怎么和村民传达政策,跑遍整个村子与村民们促膝长谈。”这些年,张春来言行举止刚毅利索,行动能力又强,村里变化一年一个样,老百姓的赞美声也越来越多。 要致富 从经济抓起 手中无米,唤鸡也不灵。刚上任不久的张春来深知,村集体经济上不去,想为群众办实事太难。但文风村的土地由于地势高低不平,不少种植大户来考察后,都放弃了合作意向。“当时很受打击,但想要村民富,必须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下功夫。”面对困难,张春来并未气馁,而是通过四处奔走、多方招商等方式吸引种养殖大户入驻文风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底,种植大户卢天华到该村流转了500余亩土地种植银柳,张春来积极为其协调土地,解决农田排水灌溉问题。由于服务周到,2017年,卢天华又在当地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水稻。 这几年,70多岁的徐婆婆一直都在卢天华的种植基地务工,每天六七十元的收入让她生活宽裕了不少。“多亏了张书记,我们日子才越过越幸福。”徐婆婆做梦也没有想过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在罗清富种植的3亩猕猴桃种植基地里,张春来在“8·16”特大暴雨后再次前来叮嘱他灾后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多亏村上帮我协调土地,提供技术指导,现在这猕猴桃才长得越来愈好。”虽种植面积不大,但一年5万元的收入让罗清富十分满意。 美乡村 从修路开始 产业发展上去了,但村庄脏乱差的环境成为难题。“要想富,先修路,否则还是会制约村上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张春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完成了入户路建设,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也彻底改善了村庄面貌。 路通村美幸福来。3组村民刘大哥有着切身的感受, “我家里种植的几亩葡萄,以前因为路烂,想要运出去十分困难。”一位姓刘的村民告诉记者,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了运输成本,直接增加了收入。 为打造宜业又宜居的美丽乡村,文风村还将每月25日确定为全村垃圾捡拾日,号召广大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同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村里环境干干净净,看起来都赏心悦目。”村民王国志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宣讲员和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领,村民的观念不断转变,素质不断提高,村民逐渐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自2019年开始,郭氏基金会又在文风村启动了村民素质提升培训项目,利用农民夜校邀请老师们分批对村民进行法律、卫生、健康知识等各种培训。如今,在全村村民的努力下,文风村还被评为了省级“四好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