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春:用笔尖书写“工匠精神”
作者:记者 申梨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0-08-14    

炎炎夏日,即使坐着不动,我们也依然觉得燥热。然而生活中却有这么一些匠人,他们凭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顶着烈日,一丝不苟地干着工作,而且一站就是一整天。绵竹年画传承人李道春就是这样一位纯粹的“工匠人”,40年如一日,致力于用笔尖书写自己的故事。

不惧烈日 只为追求“纯粹手艺”

8月10日上午,记者在清平镇见到正踩在离地6米高的竹梯上,面壁作画的年画艺人李道春。常人若站在如此高的梯子上,即使不用干什么也会颤抖不已,而顶着烈日、冒着高温的李道春双脚稳稳“吃住”竹梯,一手端着色彩盘,一手拿支大画笔,认真地在墙上挥舞,显得坦然自若。

一幅“卡通”熊猫在李道春的精雕细琢下显得生动活泼。在烈日“无情”的灼烤下,即使脸颊被晒得黢黑,汗水不停地从额间冒出,身上的T恤衫被汗水完全浸湿,李道春也从容淡定,只是简单地用衣袖擦拭一下眼睛周围的汗珠便继续作画。

怕影响到李道春一行人作画,待整幅墙画制作完成后,记者才上前打招呼。“自入夏以来,只要天气晴朗,我每天早上六点钟就和合作伙伴一起驱车来到清平画画了,一待就是一整天。”李道春笑着介绍道。“画墙画不同于其他作画形式可以在室内完成。太阳越大,落笔后颜料干得越快,越有利于画面整洁干爽。大家都是顶着烈日一笔一笔地画,为了让画面效果达到理想状态,自己和其他师傅一样,尽管每天热得汗水直流,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墙画是一门民间艺术,创作过程也很复杂,需要经过测量、设计、打底稿等多个步骤,属于慢工出细活的一种传统艺术。”李道春说,墙画一般都要站在架子上作画,对画师要求很高,不仅手艺要好,体力、耐力也要好,需要静下心来全心投入。这些墙画是自己和另一个画师花了两个月的心血换来的,现在每天慕名前来参观的人很多,自己内心颇有成就感。

多年蛰伏 用笔尖书写“工匠精神”

对于像李道春这样的手艺人来说,“兴趣”是他们的永恒动力,“坚守”是他们对这份事业的执著。有时候,一整天,陪伴他们的就是一个画盘、一支毛笔和一瓶瓶彩色的油漆,工作反复且枯燥。而坚韧的李道春凭着一颗匠心和对这份事业的热情,一画就是42年……

李道春是汉旺镇泉乐村人,从小就对艺术痴迷,他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亲、国家级非遗大师、绵竹年画北派掌门人李方福。从小耳濡目染,滋养了李道春浓厚的年画兴趣。12岁开始便正式跟随父亲学习传统年画技艺。

经过40多年打磨与沉淀,李道春早已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年画艺人,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刻版、做纸、印版、上色、分水、勾线、点金等技法样样精通,而且还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了多幅荣获各类奖项的精品佳作,年画早已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

李道春告诉记者,自己一家三代都致力于年画传承,平常除了在家里画画、教授徒弟之外,外出画墙画成了一家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哪里有年画上墙的活,不论风吹日晒,一家人每次都是争先恐后地去参与。

“我觉得在建筑物的墙上作画,既能让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结合,也能让更多的人知晓最传统的绵竹年画,从而爱上绵竹年画。”说起自己的画,李道春总是滔滔不绝,他希望绵竹传统年画能让更多的社会民众从“美”的符号上接受它,从内涵上领悟它,从而真正留住绵竹年画最初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