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勤劳肯干,土里也能挖出金娃娃”
作者:唐妮 文/图 责编:张红     来源:     日期:2020-07-23    

人物档案:卿乐明 52岁 孝德镇桂兰村21组人

7月22日,天色微明,我如往常一般早早起床,来到地里查看水稻长势。望着在微风吹拂下泛起层层绿波的连绵稻田,我心中前所未有地安定。过去,我是一名精准扶贫户,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如今,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关心鼓励下,我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拥有了自己的种植事业。我明白,只要勤劳肯干,在土里也能挖出“金娃娃”。

妻儿接连患病 幸福家庭罩上阴霾

1968年,我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县,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20岁时选择了离开家乡四处打工。1990年,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一位绵竹姑娘,为了和她组建一个小家庭,我来到绵竹定居。婚后,我依然外出打工,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每每望着妻子温柔贤惠的身影和儿子聪明灵动的眼睛,我便充满了动力。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2009年,20岁的儿子突然出现精神恍惚、呓语不清的症状,被医生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失去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智力也逐渐下降。我不忍儿子的智力永远停留在十一二岁,拿出所有积蓄带着他辗转德阳、绵阳、成都各大医院求医,但结果却让人失望,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表示儿子已无法恢复正常。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我为儿子的病情焦虑万分时,妻子的身体也在日积月累的劳作中出现了异常,患上了外伤性癫痫,无法再承担过重的家务活,也需要长年吃药治疗。

妻儿相继患病,每个月仅医药费就需要2000余元,小家早已债台高筑、举步维艰。害怕家里有事无人照料,我不敢再外出打工,只能留在绵竹本地务农,同时做一些杂工维持生计。但微薄的工资常常入不敷出,生活条件日趋艰难,2013年,孝德镇在摸排中了解到我家的实际情况,将我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积极发展种植业 终成致富带头人

我被评为贫困户后,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常常来我家嘘寒问暖,逢年过节送来慰问物资,为我们申请医疗费用报销、低保、小额贷款等帮扶措施,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让我非常感激。虽然扶贫的春风让我的生活有了些许起色,但不服输的个性让我不甘于总依靠别人来帮我,总想趁着还年轻拼一拼,用自己的双手带妻儿过上好日子。

我发现,在农村由于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大片大片的农田变得荒芜。于是,我意识到,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种植业或许是一条不错的脱贫路子。说干就干,我在村里流转了40余亩土地,种上小麦、水稻,自己摸索着开始了规模化经营。

然而,缺乏技术是硬伤,我所种的水稻和小麦常常遭遇病虫害,导致产量很低,收入往往只够用来给工人发工钱。为了走出困境,只要一有空,我就往农业中心和农技站跑,向技术人员虚心请教种子选育、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白天,顶着烈日在田间忙碌,晚上,通过村上的远程教育平台、农民夜校系统学习种植技术,改善了种植方法,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益。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水稻和小麦迎来了大丰收,我也在年底顺利实现了脱贫。

2018年,村上低价将集体的150余亩闲置土地流转给我,帮助我扩大种植规模。如今,我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50余亩,除了小麦、水稻外,我还种起儿菜、土豆、豌豆尖等经济作物,年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手头有了盈余,还清了债务,我还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卖部和茶馆,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村里还有其他的贫困群众,为了帮助更多人脱贫增收,我邀请了40多位生活较为贫困的村民在空闲时来地里干活,不仅每天给他们结算工钱,还用我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引领大家一起发展种植业,实现共同富裕。

口述:卿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