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户到种植大户的蜕变
作者:申梨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0-07-10
人物档案:包德俊 47岁 孝德镇金星村6组人
我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不惧人生的风霜疾苦,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劳的双手成功摘去贫困帽子,实现了从贫困户到种植大户的蜕变。 思想转变:“残疾小子”不甘向命运低头 我出生于1973年,祖祖辈辈都在农村生活。父亲在我两岁多就去世了,家中兄弟姊妹3人,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身上。我小学毕业后就辍了学,和母亲下地劳作。在19岁那年,因意外我不小心从楼上摔了下来,导致腰椎受伤严重,从此双腿不能行走,落下了残疾。正值青春的我只能依靠轮椅出行,顿时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困境。 那时候,哥哥和姐姐随时陪伴在身边,开导我、帮助我、鼓励我,慢慢的我也对生活重燃了信心。我不想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于是开始学做布鞋、修自行车、补锅、开麻将馆、开便民店,拼尽全力想要自食其力。 穷则思变,不甘向命运低头。2007年,我用积攒的两千元钱买了辆二手三轮车,然后把三轮车脚刹改装成手刹,包揽了村里搬运粮食、运送液化气、桶装水的业务,开启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凭着一股子吃苦耐劳的劲头,没过多久,我就换上了一辆全新的三轮车,日子越过越有起色。可2008年的地震将我奋斗出来的“小事业”打回了原形,房子塌了,添置的物件全毁了,投入的资金血本无归。 勤劳肯干:从“贫困户”变“种植大户” 2016年孝德镇在对贫困对象摸排时了解到我的家庭实际情况后,将我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帮我申请了低保,并多次入户走访,为我出谋划策,不断鼓励我。 2017年初,我开始重新谋划发展的路子,在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指导下,我向亲朋好友借来了十多万元,流转了20余亩土地开始搞种植。 我对规模化大面积种植没什么经验,该怎么办?在结对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我经常往镇农技站跑,从种子品种选择到种子的培育,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每个步骤都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技术员,同时还向村里的种植大户请教学习,积累种植技术,聘请周边村民帮忙播种、施肥、除草、打药……经过一年的摸索,一切还比较顺利,2018年我赚到了一些钱,终于实现脱贫。 有了两年的种植经验,我信心满满,2020年,我又流转了40亩土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 “今年,我转变了思路,引进了水稻直播技术,尤其是农忙那段时间,担心禾苗长势不好,怕血本无归,我整宿整宿地失眠。”为了让自己安心,我几乎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拄着拐杖去田里看一看,摸一摸,观察秧苗长势好不好。经过自己的精心管理,70亩水稻长势喜人,仅小麦就实现了4万元的收入,我有信心今年的种植收入能够翻一番。 残疾人,想要有一份事业并不容易,所以更要努力把事业干好。我的心得体会是,除了有各级干部的帮扶,政策的支持,还要自己行动起来,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勤劳踏实,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口述:包德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