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五十载 乐做健康“守护人”
作者:唐妮 文/图 责编:周静
来源:
日期:2020-05-13
——记孝德镇洪拱村90岁老中医张万植
5月9日下午两点,记者来到孝德镇洪拱村一民间中医诊所看到,一笔一本一诊脉垫、一整柜各式各样的中药材、缕缕药香余味缭绕,一鹤发老人端坐在书桌前,戴着眼镜十分认真地为病人诊脉,并不时耐心询问病人的相关病症,沉吟一番后,提笔写下药方。他,便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张万植。 虽年过九十,满头白发,身材瘦小,但张万植仍然精神饱满,头脑清醒,为病人看病时处方写得一丝不苟。“张医生不仅把脉准,而且诊费也特别便宜,这么多年一直扎根农村,为村民看病,实在令人钦佩。”只要找张万植看过病的村民,大都这么说道。 亲历绵竹解放 成为四川首批财贸干部 下午4点,最后一个就诊病人离开后,老人热情地邀请记者坐下,在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一点点打开那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1946年9月,16岁的张万植考入孝泉师范学校,成为该校第二批毕业生,也是该校首批迎接解放的学生。1950年初,刚从学校毕业的张万植随即参加了绵竹土地改革武装工作队,一边发动群众开展减租退押、清匪反霸运动,一边成立农村工作协会,带领武装工作队进行镇压反革命斗争,为当时农村基层政权的成立做准备。1951年,张万植进入成都会计专科学校学习,成为学校首批毕业生,也是四川解放后培养的首批知识分子干部。毕业后,张万植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而留校,参与了后来四川财贸干部学校(如今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的组建,并成为该校首位教研室主任。 毅然弃教从医 成为扎根乡村的赤脚大夫 《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中医伤科学讲义》《中医方剂学讲义》《中药大辞典》……在张万植家客厅的一角,摆放着一个古旧的书柜,上面放满了泛黄的医书。记者随意翻看了两三本,每一本上都遍布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折痕,可见主人时常翻阅学习。 1960年,张万植突患肺结核,病情严重到出现了大吐血的症状。两年里,老人辗转成都多家医院求医,病情却无太多起色。1963年,因父亲曾是国民党员的身份,张万植在单位的日子变得举步维艰,身心俱疲的他选择退职回到家乡绵竹孝德洪拱村。 “因为我父亲年轻时曾做过医生,我回家收拾东西时发现了很多医书,那时候就想着反正医院救不了自己,为什么不自己用中医来试试看呢?”张万植告诉记者,从小耳濡目染,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不少中医基础知识,回家后便一边对照医书为自己把脉诊治,寻找治疗肺结核的古方进行中药调养治疗,一边四处拜访当地的老中医学习针灸治疗之术。就这样,边学习边治疗,张万植的身体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周围村民看到他自己救活了自己,惊叹之余纷纷前来找他治病。 “要不是张医生,我父亲可能一辈子都要躺在床上生活了。”见记者来采访张万植,梓桐村50岁的村民杨大兴激动地告诉记者,30年前,父亲因劳累过度而中风偏瘫,由于家贫而无法到大医院治疗,只能求助于张万植。通过张医生将近一个月的针灸治疗,父亲渐渐有了知觉,能够下地行走了,一直到去年寿终正寝。“每次张医生都是上门来为父亲针灸,只收5分钱的诊治费,当时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很信任他。” 创新中医疗法 成为父老乡亲的健康守护人 “张医生,前两天我和邻居吵了一架,生了点闷气,感觉晚上睡眠又不好了,耳朵嗡嗡作响,你快给我开副药吧。”5月9日下午,家住新市镇观鱼村的李来财(化名)来到张万植的诊所看病。他告诉记者,他身患精神分裂症,在多家医院治疗后总是时好时坏,这些年经过张万植的中医安神汤药治疗,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善,生活也基本恢复正常。 成功治好自己的病后,张万植并没有满足于此,反而一头扎进中医的海洋里。他四处托朋友从各所中医药大学买来书本自学,将在书里看到有价值的药方摘抄在卡片上,时刻琢磨研究,如今家里的药方卡片足足积累了千余张。他的老伴告诉记者,年轻时,她常常在夜半梦醒时还看见丈夫就着煤油灯伏案疾书的身影。1982年,张万植参加绵竹行医证考试,他在全市300人中名列第二;1999年,张万植以69岁的高龄考取了中医医师证。 这些年来,每每遇见自己没有把握的病症,张万植总是翻一翻医书,翻一翻药方卡片,再为病人辨证施治。在行医过程中,张万植发现,村民大多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劳损性疾病,他诊脉了解到身患此类病症的病人大多肝肾虚损,筋不能柔韧骨不能坚固,导致气滞血瘀,筋伤骨错。他通过研究金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自创补气补筋的中医疗法,村民大多在服用三副药后,病情便有了好转。 1979年,“文化大革命”后,张万植本有机会再次回到成都工作,但他却拒绝了。他说,看到乡亲们因为缺医少药,小病拖成大病,他希望能够留下来为大家分担痛苦,虽做不成大事,但至少可以做点好事。如今,随着年岁增长,张万植渐渐体力不支,但依然有很多村民慕名前来家中看病,他总是不忍拒绝,每天从上午9点忙到下午4点,才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房间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