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酿酒“尖兵”
作者:张红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0-05-12    

——记剑南春集团有限公司曲酒4车间26组组长杨正平

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一眼望不到头的窖池,扑面而来的酒香……走进剑南春集团有限公司曲酒车间,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热气腾腾的劳作画面。

起窖、拌料、装甑、蒸馏、接酒……在4车间26班组,杨正平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检查,静静守候美酒的出炉。“量质接酒这一步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关键。经验不足的话,会导致白酒的品质下降,甚至还要返工复蒸一次。”他一边接酒一边品尝,动作娴熟老道,很难想像他是一个“半路出道”的酿酒人。

1998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剑南春集团公司,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韧劲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从一个连铲子都不会使用的门外汉成长为企业的酿酒“尖兵”。他说,只要愿意学习和钻研,就一定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

“半路出道”不怕苦 努力学习练本领

1998年,已经32岁的杨正平从部队退伍后进入剑南春集团公司,被分配在曲酒车间,成了一名酿酒工人。

“在部队干的是文职,到企业后要做力气活,心里也有不小的落差。”杨正平坦言,酿酒工人的活看起来简单枯燥,实际上需要很多技术。他刚到车间上班时连铲子都不会用,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耐心的好师父,无论做什么事师父都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他。“我很快就调整好心态,决定从学会使用车间的各种酿酒工具和基础知识学起。”

在工作中,他勤记、勤问、勤思、勤练,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还随身带一个小本子,发现问题及时记录,随后针对问题及时查阅资料或者向师父、同事请教。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过程中,他对酿酒生产有了全面的了解,熟练地掌握了母糟鉴定、配料、拌料、摊晾以及收堆入窖等知识。

付出总有回报。杨正平的努力让他的酿酒工艺和品酒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仅一年时间,他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熟练工,还当上了班组副组长。“他把在部队时肯吃苦、肯干活的精神带到了工作中,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他的同事高泓说。

身先士卒抓生产 落后班组当上生产标兵

五一前夕,“战疫情、促发展、当好主力军”主题劳动竞赛在剑南春集团公司启动,杨正平和班组的11名员工铆足干劲,努力抓好生产,争取在今年的劳动竞赛中再获佳绩。

人们常说“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还得窖池老。”窖池越老,酿酒微生物家族就越庞大,所酿的酒也就越陈越香。在剑南春集团公司曲酒车间,每个班组负责40口窖池。2004年,杨正平刚到这个班组时,产量质量靠后。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他把提高班组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作为班组建设的第一要务,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生产线,从出窖、配料、装甑等工序逐个进行排查,针对遇到的问题,要么从书籍中找答案,要么向同类型的其他班组长请教、学习。找到“症结”后,他再组织班组人员检查窖池升温发酵情况,并合理配料,调整工艺,做好每甑糟醅。在他的带领下,班组产品质量一跃而前,连续多年名列公司前茅,班组多次获得“生产标兵”的光荣称号。

做好“传帮带” 助力酿酒“新兵”不断成长

“要将糟醅均匀地铺洒在甑桶中,通过高温蒸馏、摊晾、收堆、入窖发酵等步骤循环重复,才能保持窖池的微生物菌群,让酿出的酒越发绵柔、健康。”“大家把酒包在口腔里,用心感受一下这几种酒的口感有什么区别?”稍有空闲时间,杨正平就会给年轻的酿酒工人讲解酿酒知识。

54岁的杨正平在酿酒车间摸爬打滚已经快22年时间,积累了丰富的酿酒经验。为了让更多年轻员工尽快掌握酿酒技艺,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做好“传帮带”工作。“师父总是说我和他入厂时一样,是一张‘白纸’,只要勤快肯学,就能早上手早顶岗。”陈明告诉记者,自从拜杨正平为师后,他从鉴别糟醅质量、润料拌合、上甑取酒、品评基酒、摊晾入窖到工艺理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讲解,在师父身上看到了老一辈剑南春人的钻研和奉献精神。

酿酒就像培养自己的小孩一样,为他“浇灌”看他“成长”,自己心里很有成就感。杨正平说,他期待班组负责的40口窖池能产出更多的好酒,也希望自己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