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倾情一只“桃”
作者:唐妮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0-05-07
——记四川华胜农业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廖慧苹
“目前正值猕猴桃的开花期,田间管理一定要注意做好施肥。”日前,记者来到华胜农业有限公司,见到项目部经理廖慧苹时,她正与团队技术人员研究农药减施增效及农残降解技术在猕猴桃种植中的应用,还不忘通过微信叮嘱基地工作人员及时做好猕猴桃田间管理。实验室、基地,瘦小的廖慧苹每天都要往返多次,只为了掌握猕猴桃生长的最新数据。 时光如水。从初出社会的青涩,到独当一面的沉稳,廖慧苹将最青春的年华和最热血的激情全部倾注于猕猴桃种植和发展,十年如一日专注研究、细心呵护,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第一次亲密接触 从陌生到熟悉 2010年4月,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研究生廖慧苹来到什邡猕猴桃研究基地实习,那是她第一次接触猕猴桃。“那时候,还对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很茫然,老师说去猕猴桃基地试试吧,我就去了。”廖慧苹告诉记者,当时,她从未真正见过猕猴桃,对于猕猴桃的全部印象来自于临出发时在网上的简单搜索。 在什邡猕猴桃种植基地,廖慧苹化身朴素的“果农”,每天天一亮就出门,戴上草帽,穿上雨靴,拿起测量工具,穿梭在20多个果园测量猕猴桃的生物特性。“一开始,每一棵猕猴桃树的开花数我都要一朵一朵的去数,才能完全弄清楚,每次都要花大半天的时间才能数完20多个果园。”廖慧苹说,后来在前辈的指导下,她学会了根据每棵树的百分比估算开花数,大大减轻了工作量。等到了猕猴桃杂交时节,廖慧苹又变身为辛勤的“蜜蜂”,从果园摘回一大包雄花,一朵朵细心剥开、晒干制粉,再一一用毛笔为果园内的不同品种的雌花授粉。 “看着猕猴桃慢慢长大,就好像看着自己辛苦养育的孩子长大成人一样。”廖慧苹说。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关于猕猴桃的种种知识,在返回学校期间,她将自己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将馆内所有关于猕猴桃的理论书籍全部找出来,认真看了一遍。育种、栽培、施肥、授粉、着果……她慢慢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熟知猕猴桃生长特性的专业人员。 与泥土作伴 穿梭在田间地头研究 在沿山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九龙基地里,华胜农业公司2万株猕猴桃营养袋大苗正在茁壮成长,廖慧苹一边忙着查看果苗长势,一边指导工人通过机械设备进行水肥一体化操作。“以前直接栽嫁接苗,生长周期缓慢,投产时间长,培育优质脱毒营养袋大苗后,可以使猕猴桃快速上架,基本做到1年投产。”说起目前自己负责的科技转化项目,廖慧苹滔滔不绝。 2012年,在老师的推荐下,廖慧苹来到绵竹华胜农业公司上班。当时,公司刚刚成立,员工仅有9个人,办公地点简陋,廖慧苹不仅要与各大科研机构对接,进行猕猴桃产学研实验,还要兼顾办公室人事内勤工作,常常忙到不可开交。“白天开会,跑基地和进实验室,晚上回家抱着电脑写项目书,加班到十一二点是常态。” 想要真正吃透猕猴桃种植研究技术,需要时刻穿梭在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才能第一时间掌握猕猴桃的生长特性。在进行猕猴桃配方施肥研究时,廖慧苹每天顶着烈日到田里指导工人施肥,为农户示范正确施肥方式,及时收集实验数据。2013年猕猴桃溃疡病暴发,公司160多亩果园损失惨重,她和团队研究人员连夜前往绵阳安县合作基地学习防治技术,进行猕猴桃抗性材料筛选实验。为了研究植物激活剂,她设置雨棚,打造小型气候站,每天定时晒水喷雾,仿照光合作用,进行棚内湿度监测,从早到晚坚持观察猕猴桃叶片变化。 付出总有回报,经年积累,廖慧苹积极开展猕猴桃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主持四川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20余项国家、省、市立项项目研究及成果示范推广,参与制定企业标准1项,企业猕猴桃技术规程、规范6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获得专利授权16项。 如今,华胜农业有限公司已逐渐成为绵竹猕猴桃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技术员、管理员和专家联络员的廖慧苹凭借着对猕猴桃的执著热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青春融入绿水青山的乡间,见证了企业成立、发展、拼搏的每一步,也见证着猕猴桃在绵竹的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