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市经济数据出炉 3月开始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暖态势
作者:张娟 责编 李莲     来源:     日期:2020-05-04    

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今年一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经济短期呈现负增长,各项经济指标数据下滑明显,随着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各部门协作配合,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企业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等加快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加快恢复。特别是3月以来,工业、投资、消费、财政等主要经济指标降幅都有较大幅度收窄并呈现改善趋势,全市经济回升势头明显且回升态势有望延续,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

根据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9亿元,下降3.6%;第二产业增加值39.83亿元,下降6.2%;第三产业增加值31.16亿元,下降4.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去年同期的5.3:54.8:39.9调整为5.8:52.9:41.3。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疫情冲击较小

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2.0%。春耕备耕有序推进,小春粮食播种面积28.6万亩,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2万亩。受去年动物疫情影响,生猪产业遭受冲击,小家禽、牛养殖替代作用加强,随着支持畜牧业恢复性生产措施的落地落实,养殖户信心逐步增强,养殖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出栏4.7万头,下降64.8%,猪肉产量0.3万吨,下降64.8%;肉牛出栏2197头,增长54.0%,牛肉产量增长57.2%;小家禽出栏180.1万只,增长45.4%。

工业经济短期受挫,生产逐步恢复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含东汽)同比下降9.0%,比1-2月收窄7.5个百分点;含东汽口径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9.7%,比1-2月收窄8.4个百分点。

分行业产值看,白酒行业下降20.2%,化工行业下降15.3%,机械加工与装备制造行业下降9.9%,建材行业下降2.3%,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增长6.8%,玻璃制品行业增长7.8%,医药制造行业增长5.5%,钢铁加工行业下降36.7%,锂电材料行业下降13.4%,生物科技行业增长18.4%。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大米增长23.6%,白酒下降20.3%,磷酸一铵下降12.9%,硅酸盐水泥熟料下降38.6%,商品混凝土下降12.9%,钢材下降35.4%。

服务业直面疫情冲击,新动能产业逆势发力

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1.16亿元,下降4.6%,比GDP增速高0.9个百分点。其中,新动能产业增长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5.9%,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7.4%,房地产业增长9.2%,金融业增长3.0%;传统行业受疫情冲击严重,住宿和餐饮业下降4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4.6%,批发和零售业下降3.5%。

固投降幅大幅收窄,投资项目有序推进

一季度,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5%,比1-2月收窄28.8个百分点。

分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5.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8%。

分投资类型看,工业投资增长0.7%,技改投资增长1.1%,民间投资增长0.4%。

从房地产市场看,房地产投资下降22.6%;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1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3%,销售额实现5.4亿元,下降1.6%。

市场消费受到抑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明显

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亿元,同比下降12.2%,比1-2月收窄0.8个百分点。

分销售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6亿元,下降12.2%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亿元,下降12.1%。

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零售额16.6亿元,下降3.7%;餐饮收入零售额3.8亿元,下降36.9%。

财政金融抗风险强,实现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2.7%,比1-2月收窄18.8个百分点。

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19.8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住户存款249.1亿元,增长15.3%。贷款余额156.8亿元,增长11.9%。

城乡收入小幅增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4元,同比增长1.1%;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3元,增长4.7%。城乡收入比由去年同期1.9:1缩小为1.8:1。

总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冲击是短期可控的。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回暖迹象明显,经济将延续回升改善、持续向好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