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老百姓在一起
作者:张红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0-04-13
——记汉旺镇组织委员、建设村第一书记唐纬二三事
“陈姐,你这段时间身体好不好,家里有什么困难?”“自从村上给我落实了公益性岗位以后,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自己再养点小家禽,生活条件改善多了。”4月10日,汉旺镇组织委员、建设村第一书记唐纬来到村民陈培芳家进行了走访。 随后,唐纬又来到该村的草莓种植基地详细了解业主的发展打算和经营情况。“我们不能因为疫情拖了发展后腿,只有摸清了老百姓的所急所需,才能精准施策,帮大家解决困难。”唐纬说。 从2015年到建设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唐纬便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放在心上,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生产、整治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让一度落后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村里变了样 走进汉旺镇建设村,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修建一新的文化院坝,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抓紧农时育秧苗,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乡间田野画卷。“以前的建设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里没有产业,是德阳市级贫困村。”该村寇大爷告诉记者。 2015年,唐纬刚到建设村担任第一书记时,面临着软弱涣散党支部的提档升级、市级贫困村的脱贫摘帽、全村69户贫困户的脱贫退出、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破壳任务以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初来乍到的他不仅没有惧怕,还天天吃住在村里,和村干部、村民一起交心谈心,很快便摸清了村里的问题。“建设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以种植传统大田农作物为主。由于地处官河尾水段,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依靠机沉井抽水,用电成本高,加上老百姓出行不方便,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唐纬决定“对症下药”,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几年下来,该村通过新建道路、沟渠、机沉井,修复危桥、修建文化院坝等措施,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条件,还完善了农业灌溉和排洪系统,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让钱袋子更鼓 “去年合作社栽种茄子收益明显,为务工的老百姓发了4万多元工资。但今年计划在春节上市的蔬菜却因为疫情亏了本,我们要想办法,努力把上半年的损失找回来。”“只有我们合作社发展好了,才能吸引更多大户来发展产业,才能带动老百姓就业,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日前,唐纬与建设村的班子成员和党员种植大户一起召开坝坝会,大家就如何发展农业产业进行了热烈讨论。 近年来,唐纬与村两委一班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形成了“党支部+示范区+贫困户”的抱团脱贫模式,以发展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家庭经济。同时,他还牵头成立了万禾种植合作社,建立起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区34亩、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区7亩,采用“菜稻菜”高效种植轮作模式,使村集体经济成功“破壳”。 “最关键的还是要做好就业扶贫,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唐纬告诉记者,连日来,他和村两委一班人对全村贫困户进行了走访,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就业”和“增加收入”。他们决定一方面提前谋划产业发展,努力把疫情的损失找回来;一方面继续开办农民夜校,鼓励年轻人学一技之长,靠勤劳致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的心要和老百姓在一起,真真切切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就能确保奔康路上一掉一人不落一户。”唐纬表示,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建设村建设成为一个村美、民富、家和、业兴的幸福美丽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