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重任扛肩上 百姓冷暖挂心间
作者:唐妮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0-04-02
——记紫岩街道兴民村第一书记安金鑫
4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紫岩街道兴民村看到,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进村入院,一栋栋农家小屋在青山绿水中若隐若现。农业大棚里,村民忙着播种、除草;文化广场上,三三两两的小朋友嬉戏玩闹,闲坐在一旁的老人或是品茶、或是聊天。 “自从安书记来了,我们村的变化有点大哦。”56岁的村民周芳告诉记者,如今的兴民村,基础设施变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两委班子也更有活力了,不仅摘掉了德阳市级“贫困村”的帽子,还被评为“四好村”。 建强基层组织 搭起干群沟通桥梁 记者在兴民村村委会看到,前来办事的村民络绎不绝,面对办事群众,村两委干部或悉心解答,或耐心劝导,好一幅干群交融的生动画面。 2016年9月,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安金鑫到兴民村担任 “第一书记”。由于村两委班子是新搭建的,处于磨合期,缺乏凝聚力,为此,他把建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心民心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他带领班子成员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建立群众信访台账,所有村干部对照职责认真履职,坚持坐班值班制度。在每周例会上与村两委成员谈心交流,主动反思问题,商定新一周工作计划,及时掌握班子成员的思想动态。开展先进党组织结对子活动,考察、学习双坪村和三星社区等党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 近年来,兴民村因涉及成兰铁路征地拆迁,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加之部分群众对扶贫政策知之甚少,产生了一些误解。安金鑫便坚持每天下午走村入户,深入每个组、部分党员和群众家里,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对村两委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积极向村民广泛宣讲相关扶贫政策、法律法规,针对群众的疑问和诉求,及时做出解释和说明,使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有效促进了村两委工作的开展。 夯实产业支撑 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3月31日早上,家住兴民村3组的周琼枝来到村里的西瓜种植基地务工,只见她挽起袖子、手脚麻利地为西瓜苗覆膜、锄草。“闲暇时在大棚里做些农活,每个月都有八、九百元的收入。”由于长年患有慢性病,周琼枝家里生活拮据。自从村里的农业大棚修好后,她便主动前往大棚务工,如今生活是越过越好了。 兴民村产业结构单一,以散种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集体没有收入。面对困境,安金鑫认识到,发展产业势在必行。他向上争取了36.5万元实施40KW光伏发电项目;有效利用3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建成现代化农业种植大棚,带领村民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式农业;入股回乡妹食品有限公司和华胜农业.......一项项措施让村集体经济实现 “破壳”。 安金鑫还动员村上的种植大户扩大土地流转规模,采用“菜—稻—菜”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壮大合作社。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100余亩,吸纳数十名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人均月增收达1000余元。同时,还利用村集体经济的收益为有能力发展养殖的贫困户发放仔母猪,以“养猪还猪”的发展模式确保脱贫不返贫。在安金鑫的带领下,该村9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2017年底顺利摘掉德阳市级“贫困村”帽子。 情系百姓冷暖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前的房子,又破又旧,冬冷夏热,做梦都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新房子。”85岁的五保户黄九昌高兴地说,房子宽敞明亮,住在里面温暖舒适。虽然他年事已高,家境困难,但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入户走访中,安金鑫发现村里五保户集中居住点的房屋风化损毁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便积极奔走对接资金,全面维修翻新居住点,对厨房、卫生间及庭院进行改造,并增添了电视、热水器等设施,让五保老人们在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村里道路泥泞不通,他先后从上级争取到各种项目资金130余万元,修建组道、入户路6000多米,沟渠2000多米,彻底改变了以前泥巴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面貌;村里环境脏乱差,他组织村民开展居家环境整治活动和村民素质提升全覆盖活动,增添移动垃圾桶100余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娱乐健身缺乏场地,他牵头新建4个村民文化活动小广场,为文化活动室配备电脑、书籍....... 翻开安金鑫的工作日记本,厚厚的本子里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全是他为村民办的暖心事。 (图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