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线日记:我也想家,可我更希望他们健康回家
作者:何菲 责编:周静
来源:
日期:2020-02-11
讲述人:华西绵竹医院感染科主治医生 詹良敏
已经习惯了忙忙碌碌,都快忘记离开家几天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就再也没回过家,上班时间也提前到7点半,除了查房、交班、诊治收治新病人等常规工作外,还需要协助各科室对有发热、咳嗽症状的病人进行24小时急会诊,我和同事们每周要工作7天,至少要上2个夜班,不论医生还是护士,工作量都很大。 今年的春节,感染科变成了“战场”,成为了绵竹地区发热病人医学观察病房。原本住院的48名普通感染疾病患者根据病情分转至其他科室,病房的布局也严格按照要求重新设置。为了避免人员进出交叉感染,整个病区里面只有医护人员,我们除了对患者进行诊疗护理、心理疏导外,还要兼顾隔离病房的清洁消毒,尤其是确诊患者的医疗废物需要送到病区指定区域,由医废转运工人收走……所有的事都得靠自己解决。 鼻咽拭子取样 病毒真的离我们很近 在隔离病房,医生要负责帮留观的密切接触者采集鼻咽拭子样本,然后交给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这个检测结果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一个重要指标。 今天我要为1名留观人员采集标本,需要他摘掉口罩,张大嘴巴,暴露出扁桃体和咽后壁,然后快速伸入病人咽喉部采样。为了保证采集准确,我和他“近在咫尺”,很难保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他呼出的气溶胶、打喷嚏时喷溅出的飞沫都很可能携带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实,要说我们心里不怕那是假的,但在救死扶伤的使命面前,“害怕”这个词必须放下。 将样本放到传递窗,交到了病房外护士的手中后,我在病房里又多待了些时间。留观人员说他脚有些不舒服,仔细检查后叮嘱他要注意卫生、多休息,顺便给他整理了床铺。他们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身体的、情绪的,我们都要及时给予处理。 但是穿着防护服,行动很不方便,每次不停地走动进行各项操作时,我都能听到自己的喘气声,感觉到热气流从脖子处不断往上涌;稍微弯腰,蒸汽又直冲护目镜,汗水流到眼睛里也不能擦,里面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直到走出病房脱掉了防护服、摘掉口罩后才感觉自己重生了。 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我才知道:原来脸真的会被口罩压得扭曲变形,手指真的会被汗水泡得发白,穿隔离衣真的闷到连脚底都在出汗。好几个小时连续战斗,中途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不休息,这真是对每一位医护人员体能与意志的考验与磨砺啊! 太久没见女儿 可我只能离她远远的 看看表,才中午1点多,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吧。我不知道这场战“疫”要持续多久,从大年三十至今,我们整个感染科的医护人员都没有回家——即使回去,也需要单间隔离与观察,就靠着微信和家人联系——互报平安、和女儿视频、跟老公发发牢骚…… “妈妈,希望你能够平安回家。”女儿录了个小视频,听说在朋友圈传得挺火的,我也把它收藏起来,休息时就看看这张可爱的小脸。前天她还打电话说听见窗外有喜鹊叫,喜鹊叫好事到,这肯定是病毒都被清除掉了,妈妈也能回家团圆了。这话让我很难过,平时没时间陪她,这次疫情发生后,我和她爸爸就更忙了。那天家里人送衣服时她非要跟着来,一见我就哭了,吵着要我回家,我却只能站得远远的,连抱抱她都不敢。 为了这场“战斗”,我们整个科室的人都拼了!科主任邓雯秋挺着7个多月的肚子坚守岗位,90后王恩丽狠心给6个月的孩子断了母乳,22岁的吴兴玲刚进科室就被安排护理疑似病人,虽然嘴里说不害怕,毕竟还是小姑娘,偷偷打电话抹眼泪都被我们看见了……我们也想家,可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就必须坚持下去,直到把病人平安健康地送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