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飞地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张红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11-13
——德阿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小记
初冬时节,记者在德阿产业园区看到,一栋栋整齐的厂房拔地而起,林立在园区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生产车间机声轰鸣,工人们开足马力狠抓生产;新建成的货运大道笔直延伸,来来往往的货车将园区企业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国各地……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眼前这忙碌而又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景象见证着德阿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近两年以来,在德阳、阿坝两市(州)党委、政府和绵竹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德阿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飞地园区建设发展助推藏区彝区脱贫攻坚的意见》,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园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园区新入驻企业10家,已基本形成年产4万吨基础锂盐能力。2019年1至10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4093.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3.30%;实现工业增加值27657.9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4.53%;已完成固定投资19028万元。 打造最优平台,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 11月初,记者来到位于绵远河畔的德阿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看到,新植的树木虽未成林,但遍地的草坪吐露出点点新绿,把新修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衬托得尤为引人注目。步入污水处理厂,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和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设施让人耳目一新。 “德阿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运行,处理规模为2000吨/天,主要处理德阿产业园区和拱星镇产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德阿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戴先彪介绍,为推进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稳定,促进流域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园区高度重视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和建设,并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排水原则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排放水质达到沱江流域“准四类”排放标准。 据了解,2019年,园区还实施了星旺大桥、工业大道及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最优发展平台。截至目前,总投资7800万元的工业大道及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总投资7400万元的星旺大桥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预计今年底能实现通车试运行。另外,园区供水管网工程已基本完工;星旺大桥项目电力迁改、堤防新建工程等加快推进;积极做好公园绿地、冷链物流、孵化园、应急处理收集池、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储备,努力为园区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 “2018年和2019年,绵竹市委连续两年第一次常委会议都专题研究园区发展事宜,市委、市政府还成立了德阿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保障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和征地拆迁保障、工程建设保障、软环境建设、产业发展保障等四个指挥部,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戴先彪表示,德阿产业园将抓住有利时机,以最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投资商来园区投资兴业。 以项目为抓手,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11月12日,记者来到光大城乡再生能源(绵竹)有限公司,看到整个生产环节正在智能、高效地运转中,厂房外绿树成荫,生产环境干净卫生。走进生产操作间,只见一台电脑正全程监控着所有生产过程。“从显示器上能清晰地看到焚烧炉的生产状况,从这下面一排排数字你可以看到产生的烟气指标,全部达到欧盟的标准。”光大城乡再生能源(绵竹)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均已竣工投产。 在不远处的致远锂业有限公司,来自全国各地的物流车排着长队等待装货,生产车间内机声轰鸣,各种机器正不停地运转。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是首家入驻德阿产业园区的企业,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产能包括1.8万吨碳酸锂、5000吨氢氧化锂和2000吨氯化锂。余下的7000吨碳酸锂和1万吨氢氧化锂产能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已基本形成40000吨基础锂盐生产能力,今年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 德阿产业园区企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项目的入驻。目前,福建旺福王食品有限公司、四川思特瑞锂业有限公司、四川优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四川中亚吉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NG吸附式天然气充装站、工业切割、焊接气体演示中心等辅助设施项目纷纷落地,入驻园区的新企业达到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为园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促进园区经济加快发展。今年以来,园区党工委、管委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9年1至8月,接待洽谈并跟进企业43家,签订投资协议3家,意向协议2家,投资协议资金14.5亿元,意向协议资金81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到位资金8760万元。在下一阶段,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将加快意向投资项目跟踪,全力推进项目早日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