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郑松明的“乡村振兴梦”
作者:张娟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05-15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曾是人们对农民的传统印象。但如今,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绵竹松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松明就是其中一个。

回归家乡 带动致富

5月10日,天气晴朗,在玉泉镇永宁村14组,大片的麦田被太阳晒得金黄。郑松明一边查看麦子的长势,一边盘算着今年的收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郑松明是土生土长的“农二代”,之前一直在北京做图书生意。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他回到绵竹。看到大片荒废的农田,还有年迈的父母,郑松明毅然决定回家乡种地,发展农业。他流转了100余亩土地,投资了几十万元开始种植蔬菜。由于当时不懂种植技术,又缺乏市场销路,三年时间里他吃尽了苦头,亏损了100多万元。“当时觉得很不甘心,我还年轻,别人能做好的,我为什么做不好?”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屡屡受挫的郑松明反复思索后总结出,只有学到技术,才能真正致富。

那时,市农业局每年都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组织学员外出学习,郑松明通过培训,掌握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政策,重新踏上种粮之路。他将100余亩土地全部改种成粮食,不仅产量大大提高,销路也打开了。为了带领更多村民致富,2010年,郑松明牵头成立了绵竹市松明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粮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200余亩,其中特色蔬菜种植60余亩,在合作社常年务工人员50余人,通过合作化生产经营,带动周边村民每年增收五六千元。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老一辈迫不得已下地种田,到年轻人主动选择、积极参与,郑松明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奋斗故事。郑松明说,当前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育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他也将朝着这个方向继续摸索,不断前行。

热心公益 回报社会

2018年8月,郑松明被市农业局推荐到省农科院参加全省现代青年农场主调训,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更结识了很多朋友。“当时班里有145名学员,大家除了一起交流学习,还经常讨论做点什么事情回报社会。”随后,郑松明发起组建了“大爱农耕公益联盟”,并建立了微信群,主要帮助“三留人员”(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

说做就做。2018年12月,郑松明和盟友们带着4万元的物资驱车前往凉山州昭觉县的一个贫困小学,为孩子们送去御寒衣服,让他们感受到冬日里的温暖;2019年4月,郑松明又和盟友们带着5万多元的物资前往乐山市马边县一个小学,为孩子们送去书包、学习用品、衣服等必需品,同时还为当地贫困户传授了种养殖技术。

“做公益不是喊口号,而是要用心去感受,当成事业去做。”郑松明说,他会一直坚持做下去,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举带动更多人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去。

10余年扎根农村投身农业,郑松明的动力,不仅因为自己是“农二代”,更源于一份社会责任。他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更多的知识青年投身到现代农业中去,吸引更多“走出去”的绵竹本地青年“走回来”。谈及未来,郑松明表示,他将继续加强学习,发挥自身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自己的“乡村振兴梦”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