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高点”上的追梦与守望
作者:唐妮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05-14
——记塔吊工人孙大军
黝黑的脸庞,敦实的身材,一笑便会露出一排整洁的牙齿,30岁出头的孙大军是市图书馆建筑工地上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塔吊起重工,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在塔吊行业干了11个年头了,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老孙”。 塔吊,建筑工地上的“制高点”,也是建筑行业中危险系数颇高的岗位。高空作业,冬天寒冷无比,夏天酷热难当。“但在上面能够看到你们看不到的美景。”孙大军笑呵呵地说,不足两平方米的操作室是他十年职业生涯中的“小家”。 “不学不会进步” 对于第一次爬上塔吊的经历,孙大军还记忆犹新,那时正在修建什邡新八角安置房。“那时侯感觉真累,爬上去一趟,中间腿软得休息了三四次,中午都不敢再下来吃饭。”孙大军告诉记者,刚接触塔吊工作时,他会下意识地少喝水,避免去上厕所,因为在塔吊上“方便”真的很麻烦。 不管多高的塔吊都没有电梯,有的只是一节节倾斜90度的爬梯,要想顺利到达操作室只能靠一手一脚的攀爬。比如一座高20层的楼,相对应的就有80米左右的塔吊,至少要爬200个左右的阶梯。如今,每天爬上爬下,百余米的塔吊对孙大军来说也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十分钟内他就能爬个来回。 什邡新八角安置房、绵竹盛世华章小区、绵竹三馆三中心……这些建筑物的修建,无不留下孙大军的身影。熟练的背后,也是刻苦的学习和不断的琢磨,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里,孙大军特别爱看塔吊说明书和操作技能书,他说:“有的是英文,我看不懂就上网去查,如果网上也查不到就多看看图,看别人是怎么操作的。” 孙大军的虚心求学也常常令同事老李钦佩。“他下了班,特别喜欢和大家一起交流当天操作塔吊的体会,比如哪儿顺手,哪儿不顺手。遇到不懂的或者不会的地方,也会和大家一起讨论请教。”老李告诉记者,孙大军的技术,如今在整个工地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操作又快又准。 “安全没有特区” 从事塔吊工作十余年来,孙大军保留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下班后最后一个离开工地,要将整个工地的塔吊机进行一遍日常检修,保证第二天机器能安全、稳定地运行。 安全,对于常年高空作业的塔吊工人而言,是个沉重的话题。第一次跟着师傅上塔吊进行维修的情景,孙大军印象深刻。“师傅蹬蹬蹬地往前走,也不管我,只说了一句‘别看脚下,只管往前走’,我跟在后面,走过来出了一身汗。” 如今的孙大军是如何摆脱高空恐惧的呢?没有特殊的秘籍,他秉着一颗细致认真的耐心,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从上班前的安全着装,到进入操作间对机械的安全检查;从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十不吊”规则,到交接班时认真查看日志……每一个流程,烂熟于心,严格执行,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决不违章逾矩,没有出现过一起安全事故。 按照地面的指挥,孙大军用操纵杆调动旋臂,将材料准确送到指定位置。他说:“开塔吊,最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力,一边按信号工的指令操作,一边要盯着下钩的位置。几十米的高空,掉下去一颗小石子,都有可能要人命,所以操作中每个步骤都要确保精准,绷紧安全弦,才能避免出事。” “热爱高空的风景” 2008年,年仅21岁的孙大军,辞去了在绵阳长虹电视机制造厂的工作,回到绵竹,选择了塔吊行业。说起原因,他告诉记者,当初觉得塔吊工不必每天在泥泞的工地上奔走,风吹不着、雨淋不到,而且手握操纵杆,吊起上千斤重的东西,永远是坐着干活,感觉特别牛。 然而,没想到力气是省了,其中的辛苦却没少受。单是冬夏两季的气温,就足够让人抓狂。操作间是铁皮和玻璃做的,冬天吊舱内如同冰窖,穿上棉大衣也不顶事,冻得手生冻疮,痒得钻心。夏天,像进了桑拿房,可以用“汗流成河”来形容,满身的痱子最后都变成脓疮。 孙大军告诉记者,他每天工作8到10小时,除了中间吃饭休息,几乎从不下塔吊,也不会有人上来。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操作间里,那份“高高在上”的寂寞很难细说,更难忍受。“高空作业很孤独,也很枯燥。闲着的时候,我会用手机听听音乐。看着一栋栋楼房在自己脚下慢慢拔起,便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种感觉别人很难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