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土地上
作者:唐妮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04-19    

——记广济镇猕猴桃种植大户刘洪军

四月的广济镇新和村,绿满田畴,郁郁葱葱。沿着宽敞整洁的村道一路前行,来到一片占地400余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一树树猕猴桃绽放娇花,十几位村民正忙碌不停地锄草、授粉、摘取雄花。望着基地里长势良好的猕猴桃树,业主刘洪军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些嫁接后的猕猴桃,今年终于要开花结果了。”

屡屡受挫 不忘最初的梦想

“辛苦耕耘了近十年,终于做出了这片果园,真的不容易。”人到中年的刘洪军沉稳而果断,做一个新型职业农民,是他一直追逐的梦想。但由于没有资金,不懂技术,一路走来,他跌跌撞撞,吃尽了苦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刘洪军和妻子肖远凤率先在本地搞起食用菌种植,好不容易等到收获季节却遇上罕见大风,一夜之间所有的食用菌全部遭“洗白”,全家生活顿时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困境,2000年,刘洪军前往广东佛山做起了陶瓷销售。由于头脑灵活,又肯吃苦,销售业绩快速攀升。随后,他组建了自己的营销团队,将陶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并由此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刘洪军从佛山赶回绵竹。当看到部分荒废的农田里长出了半人高的杂草时,他很是心疼。于是,深埋在心中的梦想再次萌芽。2009年,刘洪军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投资了七八十万元开始种植猕猴桃。但由于种植技术不过关,猕猴桃树苗全部枯死,投进去的钱几乎全部“打了水漂”。“当时,我就觉得不甘心,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好,而我做不好?我可以去学技术,也可以学经验,但我不认输。”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第二年,刘洪军又买来猕猴桃苗重新起步。

边种边学 猕猴桃终成“致富果”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资金的支撑,短期内都无法见到效益。”眼见打工挣的积蓄所剩无几,2011年,刘洪军将猕猴桃基地交给妻子肖远凤打理,自己又回到佛山重操旧业,赚来的钱持续投入到猕猴桃种植中。

虽然身在佛山,刘洪军却始终惦记着家里的猕猴桃,由此开始了绵竹——佛山两地飞的忙碌生活。“那时候,我一有空就爱去佛山的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和种植基地转悠,千方百计向一些水果商和种植户取经,然后将学到的东西带回绵竹实践。”听说苍溪是红心猕猴桃的发源地,刘洪军特意带着妻子,赶往苍溪系统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并不惜重金从苍溪聘请回专家,对自己的猕猴桃基地进行种植规划和技术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刘洪军的猕猴桃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利用自己多年在外跑销售的经验和人脉,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并通过专业的营销手段,将猕猴桃远销至沿海各大城市,实现了近百万元的销售收入,终于尝到种植猕猴桃的甜头。

从2009年到2019年,从100亩到400余亩,从近百万到400余万的年销售收入,刘洪军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他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不断摸索与学习。谈起今后的发展规划,刘洪军显得兴致勃勃。他告诉记者,目前,除了400余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外,他还在板桥镇玫瑰大道旁流转了200余亩土地,用来种植桃树和李树,打造集旅游、休闲、采摘、观光、民俗于一体的现代精品农庄。“现在园子里的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已经建好,树苗也种下去了,正在修建龙虾池和观赏景观,明年夏天就能正式开园了。”

热心公益 争当致富带头人

4月15日早上8点,广济镇新和村4组68岁的贫困户曾玉明早早地来到猕猴桃种植基地,拿起授粉枪为猕猴桃授起粉来。“我们年纪大了,出去也找不到工作,在这里上班,不仅离家近,还包午饭,一天能挣60元钱呢。”曾玉明笑着告诉记者,从过完年到现在,她已经在基地里挣了4000多元了。

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刘洪军的基地里常年聘请了村上10多位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户来工作,每人每月能增收近千元。同时,刘洪军还购买了油印机,将自己种植猕猴桃的经验印刷成册,免费分享给村民,并聘请农业专家为有种植意愿的村民进行猕猴桃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嫁接培育等技术培训,还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果苗、化肥等。每到猕猴桃的收获季,刘洪军都会介绍自己的客户到九龙、遵道、广济、金花等地收购猕猴桃,帮助种植户扩宽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