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小裁缝开办服装厂带动留守妇女增收致富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03-20
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台专业缝纫设备,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埋头工作,缝纫机“吱吱吱”的运转声此起彼伏。3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齐天场镇的这家勇群服装厂,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而在车间往来穿梭安排订单的这位中年妇女,就是这家服装厂的老板娘陈琼。说起陈琼,周围邻居连连夸赞,“夫妻俩踏实能干肯吃苦,把一个小小的裁缝铺发展成服装企业,真了不起!” 志同道合 踏实经营裁缝铺 今年44岁的陈琼,因为家里长辈是远近闻名的裁缝,陈琼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喜欢这门手艺,便在长辈们的传授下,成为一名裁缝。当时丈夫张勇也在跟着学手艺,亲戚们看着小伙子踏实勤奋,便撮合二人走到了一起。 学成出师后,上世纪90年代初,两人在齐天场镇租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门面,开了一家裁缝铺。因为夫妻俩待人热情手艺好,裁缝铺的生意一直不错,周边群众经常扯上几米布,拿到店里来量身定做衣服、裤子,“当顾客拿到定做的衣服很满意的时候,那是自己最开心的事情,证明自己的手艺得到了顾客的认可,这是对手艺人最大的褒奖。”陈琼告诉记者。 从1994年到2008年地震前,陈琼与丈夫一直在场镇经营裁缝铺。后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裁缝行业受到市场和网购的双重冲击逐渐没落。“现在很少有顾客扯布到裁缝铺做衣服了,大家都是到市场上买现成的,想穿什么样式买到就可以穿,哪还需要花费时间定做,加上网购的发展,裁缝铺要经营下去真的很难。”做了二十多年的裁缝,陈琼对这一行业深有体会。 转变思路 把裁缝铺变成服装厂 2008年地震后,陈琼关了场镇上的裁缝铺。“那时候镇上还没有做好规划,加之自己还没想好该怎么做,就先关了店铺。”陈琼说,如果一直走传统的裁缝铺路子,经营困难是很显然的。 在和丈夫商量后,夫妻俩决定投入资金办一个服装厂。2012年,两人添置了30台电脑平车、锁边机等设备,在场镇购买了门面并建设了300平方米的厂房,聘请了30名当地留守妇女,办起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服装厂。“做好的服装送到成都进行最后的包装,通过成都市场批发到全国各地。”陈琼介绍。 “这些留守妇女有的会裁缝手艺,有的不会,还必须手把手地教她们。”陈琼说,现在农村农忙时间一年就那么一两周,留守妇女平时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学去了就没有事做,而在服装厂上班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一份收入,一举两得,现在她厂里的女工一个月都能挣2000多元。 对于身体不便出门的残疾人,陈琼会把布料送上家门,让她们自己在家里加工。“陈姐很照顾我,考虑到我身体不方便,每次都把布料送到我家里来,做好了还上门来取,真的很感谢她,让我在家里就能挣到钱,能够自食其力地生活。”残疾人张军(化名)告诉记者。 对于今后的打算,陈琼表示,希望服装厂能平稳地办下去,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带动更多的留守妇女增加收入,也让一些精准扶贫户通过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