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涛:让绿色生态成为农场的“招牌”
作者:申梨 文/图
来源:
日期:2019-02-18
图为游客在高老庄生态农场购买甘蔗的情景 近年来,我市板桥镇柏杨村的高建涛通过大胆实践,破解了生猪养殖污染难题,探索出了一条集生猪养殖、瓜果种植、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循环绿色生态种养殖道路,带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也给周边农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心系家乡 回乡创建生态农场 2月11日下午4点,记者来到位于板桥镇柏杨村12组内的高老庄生态农场,只见甘蔗种植地里早已光秃秃的一片,工人们正在地里翻土除草,准备育苗种甘蔗,而加工区内不少游客正等待农场工作人员搬运出甘蔗存货准备挑选、购买。 “绵竹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好,生态种植的甘蔗香甜可口,味道巴适得很!”来自成都郫县的游客姜敏高兴地说。在农场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下,游客们满载而归。 板桥镇柏杨村的村民平日里主要依靠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为生,日子过得并不算富裕。该村12组的高建涛在外创业发展,富了之后不忘乡土,便回乡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高建涛通过多方调研,于2015年底,与侄子共同出资建立了高老庄生态农场,从事生猪养殖。 注重生态 走绿色种植路子 “刚开始,我从周围村民手中流转了部分土地用来发展生猪养殖,投入了一百多万元用来修建养殖场的基础设施,正式养殖后却发现猪粪成了一大难题。”高建涛告诉记者,通过外出学习,他发现种植甘蔗、葡萄等水果,可以将猪粪有效利用起来,既环保又能增加收入,于是他便在养殖场附近流转了两百余亩土地种植甘蔗、葡萄和桃子。 为了提升水果的口感和产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高建涛开动脑筋,一门心思地专研猪粪回田方式。通过多次实践,高建涛在田里大量挖沟渠疏通排水管,成功实现猪粪回田。猪粪回田后成为天然肥料,帮高建涛省去了一大笔成本开销。为了把生态种养殖产业做大做强,高建涛每年花费大量资金,外出学习各地先进的生态种养殖技术,然后再在自己的生态农场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 “去年11月16日开始采摘甘蔗,我们的甘蔗是纯天然的,未施任何农药化肥,味道清甜爽口,我们自己熬制的蔗糖也备市民受欢迎,那段时间每天卖甘蔗的收入能达到8000多元。”高建涛自豪地说道。同时,因为农场里的葡萄、桃子、甘蔗等水果从不使用农药,生态绿色已成为“高老庄”的特色招牌之一。如今,高建涛不仅成功解决了生猪养殖产生的猪粪难题,同时也将高老庄生态农场的赢利模式从单纯的养殖生猪扩展到种植、体验、采摘等各个环节。 不忘初心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走进高老庄生态农场的甘蔗加工区域,灶上燃着熊熊大火,锅内的甘蔗汁散发出浓浓的甜香味,70多岁的罗素碧一边清洗甘蔗,一边准备将甘蔗榨汁待用。罗素碧是柏杨村12组的村民,高老庄生态农场成立不久,她就来到这里务工,几年下来,她已经成为农场的常驻员工,每个月都能挣到1000多元的工资。 为了让村民实现增收,农场聘请的员工都是周边的村民,不管是谁,只要在农场务工,高建涛都会毫无保留地将果蔬种植、管理技术传授给对方。如今,在农场务工的村民最多的时候有50多人,尤其是每年农忙期间和葡萄、甘蔗、桃子采摘期间,可吸纳当地闲置劳动力上百人,每人务工收入3000至5000元,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就业问题。 2018年6月,高老庄从外地引进了一批新品种葡萄进行种植,当年便实现挂果,葡萄成熟季节,很多游客到农场采摘购买,第一年就实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业绩。“没想到种葡萄有这么好的效益,再打几年工,我也准备把家里的地用来种甘蔗或者葡萄。”务工人员杨杰田笑道。 高建涛告诉记者,他创建农场的初衷,就是希望村民能在这里学到实实在在的技术,今后可以自己小面积的种植果蔬增加收入,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