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入人心 移风易俗促发展
作者:张红
来源:
日期:2021-06-04
——绵竹市推进村规民约宣传教育促进移风易俗
近年来,为引导广大市民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移风易俗,破旧立新,2017年,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联合发出了《推进“移风易俗 倡树新风”倡议书》,号召全市干部群众从自身做起,积极投入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等文明细胞创建评选或学习活动中,争做革陋习、树新风的表率,为推进文明乡村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一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禁止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先后发文,就党员干部操办婚庆等事宜进行了明确规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在普通老百姓身边尤其是我市广大农村,由于缺少约束机制,很多人对陈规旧俗怨声载道。 “随礼”风盛行 “礼尚往来”逐渐变味 兴隆镇灵桥村的张芳夫妻俩40多岁,均在城里务工,一家人生活比较幸福。年关将至,她算了一笔家庭账,2018年家里最大的开支是随礼,最多的一个月超过2000元。而现在虽然离春节只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他们一家却还要走三个婚宴、两个生日宴和两个二胎百日宴。“婚丧嫁娶、生日、满月、升学、当兵、退伍、开业、探望病人……我们几乎每个月都要走‘人户’吃高价饭。”她坦言,如果“随礼”风继续刮下去,自己一年到头不仅存不下钱,而且生活不堪重负。 “搬进拆迁安置小区后,村里的乡亲们都住在一起,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非常熟悉,红白喜事也非常频繁,基本上每周都有,一个月至少要花1000多元,一年下来2万元算是少的。”孝德镇石桥滩村唐远芳感慨,在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过程中,大家会不自觉地从选择的酒店或农家乐、酒席档次、规模以及用烟用酒等方面相互攀比,即使是自己办事收了礼金,落下的钱也非常有限。 同样,家住兴隆镇安仁村、今年66岁的张天军告诉记者,他对现在农村大事小事请客送礼十分反感。“以前送得最多的是红白喜事、寿宴满月,现在升学、乔迁、当兵、住院,甚至就连出狱、引产也请客摆酒席,自己和老伴一年送出一万多元。”张大爷表示,自己年龄大了本来怕麻烦不想办事情,但无奈礼金送了一大堆,不办不划算,所以被逼办事,让“高价饭”变成人情枷锁。他相信身边很多人都有他这样的想法,不希望“随礼”成为村里的一种恶习。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村民都怕收到“红色炸弹”,但由于面子思想作祟,却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后不得不加入到“推波助澜”的行列中。据调查显示,现在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随礼”开支已逐渐成为每个家庭除了供房、教育、医疗以外的最大开支。 文明祭祀易 丧事简办难 一束鲜花祭亲人。不知从何时起,在清明节、中元节、春节等重要的祭祀节日,鲜花祭祀蔚然成风。而与此相反,丧事大操大办却屡见不鲜。 “喜事大操大办,丧事也不能从俭,还必须听阴阳先生的,一办就是三五天,把人累得遭不住”。今年88岁的唐之义大爷告诉记者,孝敬老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多陪伴,他希望自己寿终以后不要大办法事,找个清静的地方埋了就行。 说起容易做到难。玉泉镇叶军告诉记者,他的父母身体不好,每次参加了白事活动后就会在他和媳妇面前感叹,XXX的丧事办得好风光。他感觉在农村,亲人去世后如果不热热闹闹地办几天法事,年轻人就会被周围老年人冠上“不孝顺”的帽子。 “现在如果家里有人去世了,办三天法事都是轻松的,有的阴阳先生一看一算,办5到7天的都有,轻则花费几千上万,贵的则要花费几万元。”汉旺镇张程表示,阴阳先生都是打着“为了活着的人好”、“不犯冲”之类的旗号,让人心甘情愿花钱买罪受。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局每年都会发“文明治丧、平安祭祀”或“文明祭扫、生态祭扫”的倡议,并在园宝山公墓持续推进“节地生态葬”公益活动,为市民捐赠生态墓穴,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方式。目前,鲜花祭祀等绿色、低碳、文明的祭祀行为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在园宝山公墓选择壁葬入墓数已有200余位,而树葬、花葬等则少有人问津,办丧事不做法事的人则更少。 分析和建议:完善村规民约 加强宣传和引导 “随礼是农村的风俗习惯,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比如结婚生子、老人做大寿这些我都可以接受,但我不能接受一家人一年办几次。比如我朋友圈里就有年轻夫妇一年各办一次30岁寿宴,再给孩子办满月这种情况,我比较反感。”富新镇九胜村陈蓉如是说,如果村里能立个规矩,该办的办不该办的不办就好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移风易俗已成为民心所盼,但大家碍于面子或传统思想,除了抱怨就是盲目跟风,让陈规旧习陷入恶性循环。 如何移风易俗破除旧规,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新风?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大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习俗新风尚,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以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等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目的是把农民群众的人情负担减下来,把农村的新风正气树起来。目前,全市各乡镇、村(社区)特别是各级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单位要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由党员干部带头,影响带动广大老百姓积极参与到移风易俗活动中。 汉旺镇香山社区支部书记郑绍其说,破除农村的陈规陋习,一是要加强对村民的教育,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让邻里和亲朋好友之间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二是要完善机制,尝试在村规民约里规定哪些情况可以申报办酒席,比如结婚、生子、丧事、60岁及60岁以上10整岁生日等等,并对操办流程、规模、标准和宴请范围等有所限定,家家户户一个标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天池乡乡长郑文告诉记者,近年来,天池乡连续多年开展“新三户”评选活动,对树立乡村新风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他认为移风易俗工作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能搞一阵风。要继续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把移风易俗列入到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中,以推动这方面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 ■记者观点:乡村文明不仅要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美化农村居住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更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和谐新风,传递社会正能量。我市各乡镇、村(社区)应继续完善村规民约,加强舆论引导;要学习和借鉴外地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婚丧理事会的经验,坚决制止大操大办婚丧事宜、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让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为绵竹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