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从黑灰时代走向时装个性化前沿
作者:周韵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12-12
“双十一”刚过,李艳就收到了网购的衣服。宽松的黑色韩式大衣,配上真皮短靴,照片发到朋友圈,引来不少老同学点赞:“这么多年了,你穿衣服还是那么洋气。” “上世纪70年代,服装款式单一,颜色灰暗,远看一大堆,近看黑灰蓝。”李艳边说边翻开一本相册,当年和姐妹的合影中,统一的布衬衫、直筒裤,黑灰蓝白是衣服的主色调。“以前衣服缝缝补补穿几年,现在足不出户网上购。”她称,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家的穿衣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量身定做的“裁缝”年代 家住汉旺镇东普村的李艳今年49岁,在她记忆深处,上个世纪70年代末,周边村民的衣着款式多为衬衫裤子,脚踏布鞋、解放鞋或塑料凉鞋,比较朴素单调,普通人家的衣服用料几乎是素色的粗棉布、的确良。“我家里有五个姐姐,一个弟弟,小时候都是穿姐姐们穿不上的衣服。”李艳说,而对于旧衣服,家人都秉持着“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只要衣裳缝补后还能穿,便不会轻易丢掉。 1986年,李艳18岁,在绵竹一个玻璃厂上班。“那时候刚成年,爱美得很。”布料的花纹转变为色彩鲜明的碎花或格子条纹,衣服样式也多了起来,有了短裙、套装等。拿了工资的李艳在镇上的裁缝铺定制了一套红色的套装,高腰衣配喇叭裤,脚下一双黑色高跟鞋,用她的话来说,那是相当时尚,村上的同龄小姑娘都比不上。 不仅如此,受影视剧的影响,一些年轻人戴上了太阳镜、涂上了大红色口红。“那时我们都管太阳镜叫蛤蟆镜,家里的大人看不惯这种打扮,认为这都属于奇装异服。虽然社会上有各种各样质疑的声音,但喇叭裤、紧身衣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很快流行了起来。”回想起那个年代的故事,李艳感慨颇多。她称,那时候大家看到最新潮的衣服都争相模仿,扎堆去买。 服装样式逐渐多元化 1994年,李艳24岁,虽然带了小孩,但爱美之心依然不减。“当时在店里买了一件垫肩小西装外套,配上皮靴,洋气得很,好多人问我在哪儿买的。”她告诉记者,90年代中后期,服装店开始兴起,与传统手工缝制相比,店里的服装花样更多、款式更丰富,衣服布料除了常见的棉布和的确良,还出现麻料、棉绸等布料。 “受港台潮流的影响,90年代末开始流行蝙蝠衫、黑色踩脚裤,鞋店里也摆上了价格不菲的羊皮鞋、牛皮鞋,买一套价格不菲。”当年李艳买过不少流行服饰,她笑着说,那时候不怕撞衫,穿衣服土才让人笑话,因此,周边邻居都开始去店里买健美裤、连衣裙、夹克衫等新潮的衣服。尤其是健美裤,不管是中年阿姨,还是年轻姑娘,当时几乎人手一条,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 2000年初,服装的款式和色彩更加多元化,突出个性成为了一种新时尚。“以前到了夏天穿衣服都必须保守,现在则讲究要把身材‘露出来’。”李艳称,当年她就跟随潮流买了吊带衫、热裤,因为质量太好,一直没舍得扔。“当时给我女儿也买了吊带和半身裙,她穿上可高兴坏了。”李艳笑着说。 足不出户 轻松购衣 “现在买衣服基本都是通过手机电商,因为与实体购物相比,网络电商更快捷。”如今的李艳俨然是一个网购潮人,双十二来临前的半个月就把钱存进了支付宝里。羽绒服、毛衣、打底裤,打开她的购物车,里面满满当当的加购了四五样。“网购安逸,质量不好还可以退货,我经常都在关注网上各种促销活动。”自从知道有了淘宝之后,李艳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家里的一半衣服都是她从网上买的。“只要衣服样式过时,就会被压箱底了,虽然年龄大了,但还是要打扮得美美的才行。”她说。 此外,李艳还喜欢到服装专卖店看款式和试衣服。她告诉记者,购物网站经常有优惠活动,算下来更划算,有些款式她已经看好了,来实体店主要是看试穿效果和码数。“如果面料不好,还可以到实体店定制。”她称,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衣服,有的个性十足但穿起来不太舒服。定制服装就不同了,不仅样式可以自己选择避免撞衫,而且量体裁衣,穿上也很舒服。 “30多年前,我们哪里会想到现在的衣服有那么多的风格,买衣服那么方便,当初出于节约目的的量体裁衣如今已成为高端定制和品位的代名词。”对于服饰变化,李艳感叹道,改革开放40年,改变的不只是衣着的样式,更多的是人们的衣着观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