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副食店的变迁
作者:钟蘭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12-05    

“水泥地、三尺台、木门、木窗户……都是我对它的记忆。”今年52岁、富新镇高华村高华老号副食日杂商店老板武昌蓉告诉记者,六七十年代,她家的小卖部在村民眼中就像是一个“百宝箱”,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能买到。而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家的小卖部早已变成了货品齐全、功能多样、支付便捷的乡村超市了。11月27日,记者走进武昌蓉的超市,听她讲述一个乡村副食店的变迁。

70年代的小卖部门庭若市

“泥泞的小道、清澈的河流、飞翔的白鹭,是我对乡村最初的记忆,而我家的小卖部则让我这一生都无法忘怀。”武昌蓉说,1975年,她9岁的时候,家里开起了小卖部,整天门庭若市,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不用进城就能买到所需的物品,省去了进城的时间和路程。”在高华老号副食日杂商店门口,村民牛大爷告诉记者,几十年前交通不发达,出行也不方便,虽然高华村离绵竹只有几公里,但进一次城得花大半天时间,所以自从武家的小卖部开业后,副食、煤油、布匹、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都能买到,省去了村民很多麻烦。

转型升级 让远去的顾客逐渐回流

时间进入新的世纪,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出行条件也改善了不少,进城不再是一件麻烦事。相比乡村小卖部售卖的商品,城里种类繁多的商品成了大家的最佳选择。彼时,武昌蓉的小卖部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来店里的顾客慢慢少了,生意也不如以往好做。”武昌蓉说,为了让小卖部渡过难关,她只能改变经营方式。从小卖部到副食店,从副食店到乡村超市,再到乡村超市和棋牌室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一路走来,武昌蓉不断转变观念,创新经营模式,最终凭借物美价廉的商品以及优质贴心的服务,成为四乡八里乡亲们最爱逛的乡村超市。

“我们都是农民,农忙时节难免要用到化肥、农药,每次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武姐的老公就会帮忙送到家。”家住东北镇蔚泉村的易大姐告诉记者,尽管她和武昌蓉不是一个村的,但因为武昌蓉乡村超市服务贴心,所以她们都愿照顾武昌蓉的生意。

“有时突然要买个东西,却忘了带钱,武昌蓉都会赊账给我们,而且从来不会催我们给钱,因为她的信任,凡是在她家能买到的东西,我就不会有第二个选择。”家住五里墩村的徐大哥说,从自己懂事起就是武昌蓉的顾客,只要这家店存在,他就不会到别家去买东西。

紧跟潮流 为村民提供便捷服务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武昌蓉的乡村超市也跟上了时代潮流,通过开启微信、支付宝支付方式,让顾客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

“现在的高华村,出门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门前的河流也逐渐恢复清澈,木门、木窗早已被楼房、卷帘门所取代,无线网络也遍布整个村落。”武昌蓉不禁感叹道,虽然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自己为乡亲们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不会变,她会继续守在这里,为村民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