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作者:张娟
来源:
日期:2018-12-03
本刊消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促进三次产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壮大非公有经济,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持续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远高于其他产业,支柱作用不可动摇。40年来,全市经济发展经历了四次产业结构转型:1978-1990年,呈现“二一三”结构,工业经济主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呈现辅助态势;1990-2000年,全市产业结构正在从“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依然不可动摇,服务业呈现突飞猛进,农业经济保持稳定态势;2000-2007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经济呈现工业经济独大的“二三一”结构,在此期间全市工业经济突飞猛进,阔步向前,呈现工业经济绝对主导,服务业、农业占比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开始,全市产业结构呈现优化的“二三一”结构,受地震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受挫严重,农业经济保持稳定态势,服务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新动能,占全市经济比重逐年提升。近年来,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1.2:51.2:37.6,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7.4个百分点,全市产业结构优化明显。 经济成分多元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全市经济主要以公有制为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参与者成分更趋于多元化,民营经济发展提速,占全市经济比重逐步增强。1978年,全市经济总量中,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增加值才958万元,占GDP比重比较低,仅占7.1%,其中只有少量的个体私营经济和微乎其微接近空白的外商和港澳台经济。经过40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2.71万户,期末注册资金204.0亿元,期末从业人数6.80万人。2017年绵竹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7.7亿元,比1978年增长1853.6倍;民营经济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之多,占GDP比重达68.2%,比1978年提高61.1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8.1%,成为影响全市经济增长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持续增长。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随着我市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城镇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城镇化率提高较快。1996年10月,绵竹正式“撤县建市”,成为四川省较早的一批县级市,1997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对绵竹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富有特色、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做了全面安排。2000年4月绵竹被确定为国家级乡村城市化试点市、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县(市)。2008年灾后重建江苏援建,城市改造提档升级。2014年大学城成立,高校人才不断涌入。2017年城镇化率为49.5%,比2000年提高了18.4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