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协同发展 绵竹经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张娟
来源:
日期:2018-11-30
本刊消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2017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9.2亿元、128.8亿元和98.0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2.7倍、209.6倍和356.3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市坚持稳定农业,强力发展工业,快速推进第三产业,使绵竹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发展活力。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为邦本,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后,四川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经营形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着力减轻农民负担,先后颁布实施了系列富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2017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9.2亿元,比1978年增长62.7倍,年均增长5.5%。粮食总产量达到28.4万吨,比1979年增长27.0%,单位亩产达到432公斤,比1979年增长40.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扭转了我市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内部过分偏重种植业的格局,农村非农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以种植业为主,向百花齐放的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9年的73%降至为2017年的50.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1979年的14.4%上升至2017年的28.0%。畜牧业所占比重由原来的17.6%上升到39.2%。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机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村信息化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我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5.62万千瓦,比1979年增长5417.6倍,农业排灌动力设备、大中型拖拉机及耕种播收机械成倍增加,正在向机械化操作的现代农业迈进。 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大力推进优质粮油、特色蔬菜、猕猴桃、玫瑰以及生猪等基地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截至2017年末,30亩以上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5.8万亩。玫瑰、猕猴桃两大特色种植分别达到1.2万亩、2.5万亩。有出栏50头以上生猪规模户达352余户;年出栏1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199户;年出栏2000只以上肉鸡养殖户206户。 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园区规模基本成型 工业强市战略布局,园区规模基本成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持续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远高于其他产业,支柱作用不可动摇。近年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合理整合工业资源,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目前全市以高新区和德阿产业园为主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已基本成型。201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28.8亿元,比1978年增长209.6倍,年均增长13.2%,快于地区生产总值2.3个百分点。2017年,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2.8亿元,比1979年增长1964.0倍,年均增长21.5%。 工业化进程加快,支柱产业优势明显。通过制定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磷化工、机械加工、建材等优势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到2017年末,优势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4.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1%以上。 企业能耗明显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的加快和生产技术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规上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765吨标准煤/万元,十年间(比2007年)同比下降44.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758吨标准煤/万元,十年间(比2007年)同比下降48.1%。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50.3亿元,比1979年增长1119倍,年均增长26.7%。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总量逐渐壮大。改革开放初期,我市服务业规模很小,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只有2744万元,1988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亿元,1997年突破十亿元大关,2015年突破50亿元,2017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8.0亿元,比1978年增长356.3倍。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自1978年实现7个翻番,分别是1984年、1989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11年、2016年,比地区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第7个翻番。 增长势头强劲。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快速,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7%。从发展轨迹看,走过4段发展历程,1978-1990年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恢复性生产,期间年均增长9.6%;1991-2000年,市场化初期的爆发式增长,90年代是我市服务业发展黄金时期,十年期间增速远超其余时期,年均增长18.8%;2001-2007年,粗狂式工业经济发展冲击下的压制时期,年均增速8.6%;2009-2017年,地震后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并行的新常态时期,年均增速10.2%。 带动就业增长。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市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逐步下降,由1978年的47.0%下降到2017年的34.5%,下降幅度高达1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相对稳定,略微上升,从1978年的26.7%上升到2017年的27.1%。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迅速上升,2017年,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为38.4%,比1978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增加幅度居三次产业之首。这一趋势表明,随着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转移,并且向服务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快于工业部门,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市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