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作者:张娟     来源:     日期:2018-11-29    

本刊消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送来了解放思想的春风,奏响了改革开放序曲,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序幕。40年励精图治,绵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扬吃苦耐劳、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中谱写华丽乐章,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抢抓机遇,努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经济总量节节攀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经济实力逐渐增强。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1.4亿元;1984年实现经济总量第1个翻番,达到2.9亿元;1988年实现第2个翻番,达到6.4亿元;1991年突破10亿大关,次年实现第3个翻番,达到14.0亿元;1996年实现第4个翻番,达到30.2亿元;2003年实现第5个翻番,达到67.0亿元;2007年实现第6个翻番,达到142.5亿元;2008年受地震、东汽搬迁等因素影响,绵竹经济出现转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出现断崖下挫,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上年的72.8%、2010年仅为上年的95.2%,但是不影响全市经济持续攀升势头,综合实力在2011年突破震前水平的基础上持续扩张,经济增长快速持续,2014年突破200亿元大关,后经济总量持续攀升,连年创新高。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7亿元,比1978年增长191.2倍,比2008年增长1.5倍。

经济增长快速持续。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9%,比德阳高0.8个百分点。其中经历了“六五”、“七五”全国经济初起步,“八五”、“九五”全市工业强市雏形呈现,到“十五”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十一五”地震灾害断崖冲击,“十二五”灾后重建恢复的高速发展,年均增速分别为8.5%、9.6%、13.8%、12.3%、14.7%、4.5%、11.2%。进入“十三五”,全市经济产业转型,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增长向中高速转变,2016年、2017年分别增长9.0%、8.1%。“十五”期间全市发展进程最快,年均增速远超其余时期,其次为“八五”和“九五”时期,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经济水平几何倍增。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现指数几何倍增。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2元;1984年实现第1个翻番,达到599元;198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元,快于德阳1年,次年实现第2个翻番,达到1300元;1992年实现第3个翻番,达到2788元;1995年突破5000元,次年实现第4个翻番,达到5935元;2001年突破万元大关,早于德阳3年,次年实现第5个翻番,达到11435元;2005年突破2万元大关,早于德阳4年,次年实现第6个翻番,达到23742元;2008年受地震及后续影响,出现断崖下挫,后灾后重建恢复原水平并逐步提高,2011年突破3万元,超越震前水平;2013年突破4万元,2016年突破5万元,2017年达到57034万元,比1978年增长194.3倍。

财政实力阔步前进。197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有1785.7万元,1996年建市之初为1.4亿元,2004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7年实现19.8亿元,2008年受地震灾害影响,当年财政总收入仅为3.9亿元,后通过灾后重建,快速恢复生产并实现突破,2009年恢复到13.3亿元,2010年突破震前水平,达到21.7亿元,2011年、2013年、2017年分别突破30亿元、40亿元、50亿元大关。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2.7亿元,比1978年增长293.9倍,年均增长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