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绵竹工业经济发展回眸
作者:张红/文 王义超/图
来源:
日期:2018-11-15
凝心聚力奏强音 创新求变写辉煌 ——改革开放40年来绵竹工业经济发展回眸
40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绵竹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纪元。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绵竹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以项目推进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方向,不断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从依托资源粗放式发展到转型升级科学绿色发展,全市工业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由弱变强。 这是一组述说辉煌的数字:201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28.8亿元,比1978年增长209.6倍,年均增长13.2%,快于地区生产总值2.3个百分点。2017年,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2.8亿元,比1979年增长1964.0倍,年均增长21.5%。 经过40年不懈的努力,绵竹工业经济按下了发展“快进键”:成功入围四川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成功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经开区被成功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里,工业经济用一个个瞩目的成绩,铸就了发展的辉煌篇章。 砥砺奋进拓新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拂绵竹大地,一批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抓住机遇,或发展磷化工,或从事酿酒制造,或从事建筑行业,或经营建材,成为绵竹经济发展的“快骑兵”。“那时候大家都想发展经济,我记忆最深的是80年代初期,一年全县的酒厂一下子达到384家。”原绵竹县长王明德告诉记者。 四十年时间,如弹指一挥间。曾经在绵竹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的发展优化,逐渐形成以龙蟒集团为代表,各类化工企业共同发展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剑南春为首的酿酒业,最终打造了剑南春、绵竹大曲、绵春贡酒等一系列白酒品牌;以东汽集团为龙头,带动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从资源大县向工业强市提升,绵竹的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据市经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十三五”多规合一试点城市,绵竹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上做好规划布局。目前,以绵竹高新区和德阿产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已基本成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到2017年底,优势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4.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1%以上;企业能耗明显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765吨标准煤/万元,十年间(比2007年)同比下降44.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758吨标准煤/万元,十年间(比2007年)同比下降48.1%。20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50.3亿元,比1979年增长1119倍,年均增长26.7%。 砥砺前行,新兴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从一个资源型、粗犷型的工业城市向创新型、集约型工业城市转变。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14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含东汽、东投)实现工业总产值498.3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销售收入423.8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工业投资108.1亿元,同比增长28.7%;技改投资94.9亿元,同比增长30.6%。 转型发展谱新篇 初冬时节,记者在剑南春包装中心灌装车间看到,现场一派忙碌,生产井然有序,一瓶瓶剑南春经过洗瓶、灌装、质检、包装等各个环节后被送到立体仓库。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剑南春包装中心立体仓库是目前国内白酒行业最为先进的仓储物流系统,整个立体仓库可一次性容纳产品100万件,产品从进库到出库完全实现了全智能化。 近年来,为应对白酒产业市场占有率下滑等问题,剑南春集团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兴企,狠抓产品质量和结构调整,从自动灌装流水线上鱼贯而出的一瓶瓶水晶装剑南春,化身重要“利器”继续攻占中高端市场;东方红等高端酒系列加大推广,剑南、绵竹大曲系列持续铸造大众化白酒核心品牌……剑南春在转型发展中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成为绵竹白酒企业转型发展的代表。随着市委、市政府支持中小酒企发展、全力打造绵竹酒和绵竹精酿等绵竹区域品牌,鼓励实施兼并重组等政策的出台,江苏凤凰传媒集团、甘肃古河州、盛达集团等企业纷纷入驻绵竹,为绵竹白酒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以磷矿资源为依托的磷化工产业是绵竹的支柱产业之—,转型发展的精彩篇章也在磷钛化工产业续写。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在积极督促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对磷石膏综合转化利用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同时,严格控制磷石膏产生项目准入,坚决不再新批产生磷石膏的湿法磷酸盐项目,督促现有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必须实现达标排放。 在龙蟒钛业,公司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开展创新合作,对产品进行改造升级,其主导的钛白粉绿色生产工艺与技术升级改造工程,通过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降低生产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供公司工艺绿色化水平及废副产物的利用水平,优化钛白粉工艺流程,推进“硫磷钛”联产法生产钛白粉清洁工艺。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项目是在现有工艺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基本不新增用地,预计2020年前建成使用。另外,四川明康善筑建材有限公司、绵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实施的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正加快上马,将为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共同协调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转型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市在推进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引进国内优势企业与本土企业进行改制重组,让美大康华康药业、成新药玻等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美大康华康药业负责人谈及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有2项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已取得受理通知书的发明专利2个;与2000家医药商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人才为关键,产学研为抓手的理念,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求生存,以完善的售后服务、严谨的管理方式向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的医药产品。 市经科局有关负责人说,转型发展增强了绵竹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8.9%,其中食品饮料、医药制造产业分别增长16.1%、85.3%,均呈高速增长态势。 厚积薄发铸辉煌 11月7日,我市高新区管委会与四川润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投资10亿元的酶解肽蛋白项目落地绵竹。“该项目的签约,对高新区打造绵竹生物医药产业城、构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市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梁中旭如是说。 2012年,美大康华康药业投资3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建成4万多平方米的综合制药生产厂房,同时与北京福瑞康正医药技术研究所、山东达冠医药技术研究所合作;2016年,成新药玻有限公司正式被山东省药用玻璃股份公司收购,启动“高档药用玻璃瓶项目”建设。另外,北京华光普泰公司新建研发中心、放疗设备生产中心、牙科设备生产中心,致力于开发先进医疗设备,进军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恒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植物药材4000吨技改项目,通过技术改建将其植物药材通过连续逆流提取器等设备按植物提取行业技术标准进行规模性生产…… 在德阿产业园,已入驻的8家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园区内车水马龙,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据园区党工委书记戴先彪介绍,四川致远锂业有限公司40000吨基础锂盐项目一期和1.3万吨基础锂盐项目已建成投产,到年底将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光大城乡再生能源(绵竹)有限公司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正式投产经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今年6月进行试生产;四川珠峰金泉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无人飞机生产已投入100余万元,正在进行30架无人飞机小批量的生产、组装、调试;福建旺福王食品有限公司一期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年产值达1.5亿元的自热米饭、自热火锅、自热面、冒菜等旅游食品生产线;四川思特瑞锂业有限公司、四川优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四川玉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高蓝科技有限公司已先后入场施工建设,已经进行试生产。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德阿园的优势,加强园区承载能力建设,以致远锂业为依托,加大锂电全产业链的招商,努力做大锂电及相关产业,同时鼓励各类新能源企业和项目研发。随着这些项目开工投产,绵竹新能源产业格局基本成型,为绵竹向工业创新型工业城市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06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9863万元,招商引资协议投资70亿元。截至目前,入驻园区企业8户,其中2017年6户;园区规模以上企业2户。 生物医药行业成功布局、新能源项目全面落地,一个集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的新兴产业集群正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四十年风雨,四十年沧桑,四十年耕耘,铸就今日辉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工业经济经历了依托资源粗放发展的过去,正在构建依托科技、人才、资本集约发展的未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创业创新、转型升级”为主题、坚持走“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战略新兴产业”为主线的工业发展之路,绵竹工业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